最近与朋友聊了几个有关大环境的话题。
话题1:如果一个人掉进沼泽地,一定会自救。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自救措施往往越陷越深。我的意思是,面临困境,本能的自救往往是“自害”。
话题2:东方树叶最近大火,让人不解。东方树叶为什么大火?到底是因为长年的坚守?还是预示饮料5元以上价格带的大爆发?饮料受不受近期大环境的影响?
话题3:一家上市公司年初提出目标:让经销商多赚三五个点!正是这个举措,在今年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仅销量增长,惠及厂商都多赚了三五个点。主要措施就是推新推高成功。
聊这几个话题,我是有意图的。暂不论今年是否消费降级,这个话题太有争议。即使是真的消费降级,也要慎用“降级”这样的词汇来表达。
因为降级自含营销导向。无须动员,一个组织可能会不受控制地自动进入某个特定的营销节奏。
降级这个词不是不能用,而是只要用了,就要承担它所带来的后果。
因为降级这个词,很容易让一个人,甚至一个公司本能地进入紧急“自救”状态。目前的低端和大众市场已经发生促销“踩踏”现象,大家轮番大力度无底线促销,自救真的变成了“自害”。
什么是踩踏事件?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
事实上,踩踏已经发生了。
#PART.01
问题思维与机会思维
如果只选一句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金句,我选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的一句话: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抓住了机会。
这是奈斯比特在《定见》中讲的一句话。
一本书,我只记住了这一句。虽然只有一句,但价值无穷。
看市场,看到问题是能力,看到机会是更重要的能力。
看到问题不一定能解决,看到机会就不一样了。
白手起家,市场反转,往往是发现了机会。
大火无湿柴,大水无沉沙。抓住了机会,问题自然而解。
企业开营销会,通常开成问题会。自30年前做营销,就发现内部销售会两个永恒的现象:
销售永远面临四个问题
产品问题
价格问题
政策问题
品牌问题
好产品永远是
功能更强一点
价格更低一点
包装更好一点
政策更好一点
无论企业大小,业绩好坏,总是问题重重。永恒存在,无解。
记得第一次在会上听到上面四个问题,我反问了业务员一句:如果这四个问题都不存在了,企业要你干什么?
上面四个问题,都是老板的问题。即使是跨国品牌,也有这四个问题。同时也是无解的问题。只要用心,总能找到一个比较对象,然后说有问题。
当把大环境定义为消费降级时,内部四大问题,加上外部问题,这么大的问题,别指望有什么作为了,别指望业绩了。烂到什么程度都是有可能的。
很多词汇,暗含导向。
我讲机会时,就是暗示环境再差也是有机会的,也是可以作为的。
当讲降级时,也是营销导向的暗示。
至于暗示什么,很容易得出结论。
机会思维与问题思维,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向。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很难救。
直线思维解决问题,问题可能越来越多,而且大环境的问题,不是个别 企业能解决的。但如果抓住机会解决问题,可能问题自然消失了。比如,能否用消费升级的方式解决消费降级问题?
越是困难,越要看到困难的另一面:机会。
还有一个现象:大众降级恰恰是升级的窗口期。
什么是机会之窗?就是机会已经来临,但大众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谁认识到机会,谁就有可能抓住机会之窗。
大众忙于降级,你却在升级。是不是升级的竞争没那么强烈。降级损失三五个点可能不止,升级多赚三五个点的机会就容易抓住。
#PART.02
合成谬误
当一个厂家觉得大环境差,生存受到影响时,就进入了自救,典型的自救措施是自卫“促销”。当所有厂家都促销时,只有更大力度的促销。于是,低价格带促销形成踩踏,哀鸿一片。
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合成谬误。当一家企业促销时,促销可以扩大销量。当一群企业集中促销时,谁也不会扩大销量,但都付出了促销成本。
促销踩踏现象,就是促销虽然不会扩大销量,但不促销一定会减少销量。于是,促销虽然无利,但也要争先恐后。
那么,是不是只有降级、促销一条路呢?不考虑环境因素,大众消费销量下降,高端消费销量上升,这是多年来的趋势。
逃离合成谬误,就要想通一件事:但凡大家都想到的做法,一定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无论是否促销,大众价格带的销量总是下滑的,当加码促销仍然无法挽救销量时,就更确定了降级的判断。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同比增长8.2%。发布数据时,有人觉得与实际观感有“温差”。
上半年总量增长8.2%,但大众在降量,说明高端在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证明高端增长的态势。
我在市场接触中发现,头部企业肯定是在布局高端的,所以相对比较稳。中小企业也有在“高毛利”上下功夫的,专门制定高毛利的营销方案。
在渠道接触中更是发现,渠道对高价高毛利产品更敏感。因为渠道的碎片化,单一渠道销量确定是受影响的。于是,无论经销商还是零售店,都希望用有限的存量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渠道追求高毛利反而成为一种现象。
倒是KA、电商平台,真的没有办法,成为促销踩踏的现场。
#PART.03
增量救存量
降级才能保量。这是直线思维。
但是,保量不一定降级。
面对突发事件,人的本能是自卫。降级、保量,就是自卫心理的反映。
只要有保量心理,大概率保不住。一定要进入增长逻辑,关注增量动作。我从事营销以来,一直是以“增量换存量”。
那么,增量从哪里来?有三大增量措施:
第一,持续下沉,逼近C端
有人说下沉是降级。站在用户角度,下沉是升级。
下沉有两类:一是中心城市市场向低线市场下沉。这是市场面的扩大,也是升级动作;二是沿渠道向C端靠近。比如,深度分销是b端动作,bC一体化推广有b端动作,也有C端动作。从b到C,就是更加靠近C端。
第二,一线员工增量动作
员工的动作在价值上能够“定性”。我分为三类动作:1、增量动作。只要做了,增加销量;2、存量动作。做好了,只有保住存量,比如促销、压货;3、无效动作。既无增量,也无存量,纯粹浪费时间。
一线业务员是习惯动作,没有动作定性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管理者要做的。
越是大环境不佳,增量动作越重要。但现实是,越是销量差,越是要保存量。
在渠道博弈中,我有一个基本逻辑:用增量换存量。你帮客户做增量,客户愿意把存量交给你。
第三,产品升级
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
求乎其下呢?只等消失。
最近,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我一直在呼吁高端化。原因有两条:一是高端化也许现在不能放量,但环境改善后一定放量,是未来主流;二是高端化能够带动现在的主流。
不要觉得现在高端化销量小,但带动价格带的作用很大。
根据我对经济周期营销的研究,比较好的应对大环境变差的办法是:1,通过高端化,提升盈利能力;2、通过竞品无法承受的价格战手段,完成行业“洗盘”。
最后的结果是:在周期低谷,干掉了对手;进入景气阶段,占领了新主流价格带。
#PART.04
降级是懒政!
降级是懒政。这句话容易得罪人。
好的结论不在于你是否喜欢,而在于论证是否有理有据。
为什么说降级是懒政?
首先,在于降级这个概念简单标签化。
简单标签有利于传播,但不利于理解问题的实质。
在此之前,发过一篇文章《起底大环境》,讲到了两个表达词:结构化、碎片化。
环境结构化,表现在:低端稳定,大众降量,高端升级。
没有3年疫情,这是趋势;经过3年疫情,仍然是趋势。结构化的趋势,不会因为疫情这样的强干扰发生重大变化。
只谈大众降量,不谈高端升级,不是市场真相。
碎片化表现为两点:一是价格带拉长,每个价格带的销量被摊薄;二是由于大量互联网新兴渠道的出现,渠道碎片化,各渠道的销量被摊薄。
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不能简单地用降级表达。
其次,既然采用了负向标签,就一定要做好准备,承担负向标志符承担符合逻辑的后果。因为一旦组织成员认同了降级概念,就会不受控制地进入某个特定的节奏。
比如,当员工认同降级,并且要求降低业绩考核时,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比如,当员工认同降级,要求通过价格或政策保量时,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比如,当员工认同降级,要求公司开发低价产品时,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比如,当员工认同降级,认为公司亏损才正常时,你是否有心理准备?
比如,当经销商认同降级,要求公司出台有利于经销商的政策时,你是否准备好?
降级不仅仅是一个标签,背后一定有一套支持降级的系统措施。
负向词汇导入负向思维,进入本能自卫体系。人的本能是防守自卫心理。
把一个复杂的环境变化,贴上简单的降级标签,这是懒政!
第三,降级必然进入本能、自卫状态。
这是人的本能。基于自卫、安全的本能。安全受到损害,基本的自卫动作。
比如,促销就是保量的自卫动作。这个动作不需要专业训练,不需要太多的工作经验。
升级就不同,升级是一定需要专业体系支撑的。
所以,降级这个词也许是事实,但对于应对这个事实有害的。
我们特别希望,当面对大环境变化时,进入专业的应对逻辑,而不是本能的、自卫的应对逻辑。
简单用自卫、自救式的“加码促销”动作解决降级问题,这是懒政!
第四,当降级及其配套措施无效时,你是否有后手?
《起底大环境》发表后,有人评价“两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疫情后竟然是通缩;二是想不到解决措施竟然是高端化。直呼“反常识”。
《起底大环境》回顾了历史,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跳出大环境的企业,最后竟然都是反向操作。通过营销模式变革和产品升级,不仅解决当期生存问题,更奠定景气恢复时的发展问题。
简单标签是懒政!
直线思维是懒政!
简单应对是懒政!
#PART.05
历史的启示
从历史视角看,天下没有新鲜事。今天的新鲜事不过是昨天的翻版。梳理历史,就是找到历史的规律。
我个人的营销生涯,经历过1989年,1997年,2008年,2019年,共四轮中国经济周期的低谷。
既然为周期,就是重复发生的。只要是重复的,就有规律。
我发现有三方面的规律:一是大约10年一个周期;二是大约三四年超出周期低谷;三是景气恢复,换了天地。
新周期不是老周期的重复再现,而是升级后的新周期。怀念过去,永远没有未来。
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有经历3轮以上周期才会成熟。成熟是发现了周期的规律。
第三个规律,是企业在经济周期低谷的“凤凰涅槃”。经历周期的幸存者,一定是营销转型成功了,而不是原样躲过了经济周期。
为什么历史是这样的规律?影响历史进程的是大趋势,在中国目前的环境,大趋势一直是升级的,而且是快速升级。
但是,升级的进程要受到景气周期的影响。当景气进入低谷时,人们的悲观心理总认为低谷改变了规律。其实,低谷不会改变升级大趋势,但会影响大趋势的进程。
哪怕通过降级方式在景气低谷活下来了,在景气恢复时也没有位置。
因此,景气低价不仅要活下来,而且要做好景气恢复时的准备。至于有人只想活下来,那也无话可说。
在一个周期活下来,同时拿到另一个周期的门票。做不到这一点,短暂的活下来又有何意义?
华为的任正非虽然也讲“活下来”,但华为是做好大布局状态的活下来,而不是活下来再做布局。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