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品牌阶梯和品牌相似这两个概念,是我在读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时见到的,最新的第16版未收录此方面内容。这两个概念一下子打通了我心中的很多疑问。下面摘录《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的部分内容。
“几年以前,消费者所看到的品牌是按商项目录进行品牌阶梯(brand ladder)排列的,喜爱的品牌在上依次向下。现在商店里这种阶梯排列在消失,而让位于品牌相似(brand parity),即许多品牌是相似的,消费者会购买任何一个可接受的品牌。”
“DDB尼姆达全球报告中说,包装用品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只购买著名品牌的比例从1975年的77%下降至1990年的62%。格雷(Grey)广告公司研究报告说,66%的消费者认为他们愿意挑选低价品牌,特别是商店品牌。”
从品牌阶梯到品牌相似,能够解释目前很多在中国出现的新的营销现象,比如自有品牌(零售商品牌),比如折扣店、便利店,比如大众品牌的萎缩和高端品牌的涌现。
02
科特勒咨询中国区CEO曹虎最新出版的《新增长路径:营销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中,对消费者的需要(needs)、欲望(wants)和需求(demands)进行了解读。
曹虎老师说,“需要”是生物学概念,与物种进化有关,相对恒定。“欲望”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与社会文化环境、科技发展等有关,多变且可塑性强。“需求”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与供给和经济水平有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从营销视角对需求的定义是:需求等于有支付能力的欲望。
商品的两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应曹虎讲的“需要”和“欲望”。国家发展的早期,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有限,因此,确保使用价值的“需要”是刚需,满足“欲望”的价值不是。
“需要”是生物学概念,满足后还会持续需要。比如,渴了要喝水,以后还会渴,渴了还会继续喝。但“欲望”是社会学概念,已经满足的欲望,不再产生边际效用,但会产生新的欲望。
在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未满足的欲望,构成了“品牌阶梯”——期待满足的欲望。随着支付能力的增强,按照品牌阶梯购买能满足欲望的品牌。
如果品牌阶梯最高一级的品牌,已经成为常用品牌,那么,从品牌阶梯就会进入品牌相似。
这个阶段,美国发生在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发生在2013年以后。
为什么是2013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快消品各行业销量见顶,从数量增长进入质量增长阶段。
当然,品牌相似还有一个前提,即行业集中度提高,大量中小品牌消失,剩下品牌都是声誉不错的品牌。中国现在的头部品牌就是如此。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啊。不同牌子的彩电都差不多,不同牌子的冰箱都差不多,不同牌子的洗衣粉都差不多,不同牌子的牛奶都差不多。
进入品牌相似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就是使用价值(即需要)再次主导消费者需求。因为品牌相似,品牌不再成为购买的主选因素,反正大家的品牌都差不多。
那么,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购买现场的因素就非常重要了,比如生动化、场景化、促销、导购、体验等。当然,最有杀伤力的就是价格和促销,实质上是性价比。
生物性满足,高性价比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最高。
没有一分钱改变不了的消费者。说的是零售业。
沃尔玛的第一家店是收购破产的商店,然后没有改造就直接开业。普通商品便宜20%,名牌商品便宜50%。这就是天天平价的由来。
折扣店、便利店、大宗商品商店(KA店),无不采取大力度促销、降价、折扣等方式。
这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无关,与品牌相似有关。品牌相似恰恰是消费者总体支付能力达到一定门槛后的结果。
自有品牌也是如此。自有品牌也叫零售商品牌,是零售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品牌信用提高,获得消费者信任的结果。
中国目前出现的商业现象,比如自有品牌,折扣店等,有一种声音,说是消费降级的结果。因为恰好在疫情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下降。
我认为这是巧合,不是因果。不能因此犯经济学上“后此谬误”的错误。后此谬误是指,一种现象发生在另一种现象之后,即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其实,两者只有前后时间关系。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社会整体支付能力的提升,大众品牌对欲望满足的边际效用下降,从而转向生物性满足高边际效用的性价比,便利店、折扣店、自有品牌才有大发展的机会。
无论消费升级和降级,这都是正常出现的必然现象。
有一个现象可以佐证。自有品牌、折扣店、便利店发展势头最好的恰恰是中心城市,而不是整体消费能力偏低的乡镇。因为乡镇消费者由于支付能力原因,整体上还处于品牌阶梯阶段。
理解自有品牌、折扣店、便利店是消费升级的结果,它们就是长期的。如果仅仅理解为消费降级的结果,那么就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03
社会科学领域,只要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即可视为理论。
从品牌阶梯到品牌相似,同样有其适用边界。超过此边界,即不成立。
品牌相似理论的边界是什么?我认为是大众品牌。
大众品牌之所以大众,就是因为它首先是生物性满足的“需要”,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刚需”。
早期的大众品牌,因为品牌众多,才呈现品牌阶梯现象。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进入品牌相似阶段。
品牌相似阶段,意味着“刚需”的需要是主体,消费者从大众品牌获得的欲望满足接近消失。
我们知道,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是稀缺。支付能力的不足,决定了在品牌阶梯阶段,欲望的满足是稀缺的。
越是稀缺,边际效用越大。这同样是经济学的重要观点。
品牌相似,意味着大众品牌不再产生较大的边际效用。但是,消费者的欲望还会存在。
欲望是无止境的。
欲望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改变,欲望多变。
那么,当大众品牌不再稀缺,无法对消费者产生边际效用时,欲望一定会转移到其它领域,而且这些稀缺一定存在稀缺。
最大的稀缺是支付能力。越是无法通过支付满足的欲望,边际效用最大。
因此,大众品牌领域的品牌阶梯,转移到了高端化的品牌阶梯。
高端化产品,同样有商品的两重性。只不过,使用价值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价值(附加值)才是核心。
消费者的欲望,恰恰从价值(附加值)中来。
中国市场自2013年快消品消费总量见顶后,消费者在大众消费领域的品牌阶梯就基本消失。当然,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区域差距巨大。城市市场,大众品牌确实已经进入了品牌相似。
大众品牌相似,恰恰是高端化品牌阶梯发展的机会点。
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仰望的很多品牌,其实现在看来就是大众品牌。我们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奢侈品也是大众奢侈品。
最近,我与营销专家方刚一直在强调一些新观点,比如,低端的门槛比高端更高;比如,现在是高端化的窗口期;比如,在低端难生存的中小企业可以到高端“找活路”。
这些观点,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基于中国市场现实的深刻洞察。
高端化不是提供更高的性价比,当然,品质肯定是要有保证的。高端化是提供能够满足欲望的附加值。
什么是附加值?打个比喻,今年的流行款之所以流行,就是有人创造了流行。
创造一个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消费价值观,然后你的产品刚好反映了这个价值观,附加值就有了。
欲望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价值也是如此。
大众品牌阶梯消失了,高端化的品牌阶梯开启了。
大众品牌是有天花板的,高端品牌没有。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