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虎:转动增长飞轮,需要打破5个“平均”

如果你是一个电梯品牌,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意?建筑装备,抑或是工业电器?似乎都不够精确与亮眼。

“我们有一家电梯企业客户,他们在为产品进行定位时,给出的定义十分精准——将电梯视为‘交通工具’。如此,其产品特性便大幅拓展至内饰、性能等。所以,一旦跳脱原有行业的思维束缚,你会发现从产品到营销,增长路径将豁然开朗”。

近日,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及新加坡区域总裁曹虎在参加CANPLUS无界消费创新营六期的课堂中,将其对“增长”的理解进行了充分阐释,并通过许多详尽有趣的案例,为大家讲述了实现企业“最优解”的诸多路径。

听取现场近4个小时课程分享与互动后,我们精心节选并总结出5个可能最有用的“打破平均”的策略,希望能够对于你日常的商业实战提供一些帮助,抑或是开启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01

吉列“货架生意”的启示:

打破行业平均

自来水笔、计生用品、干电池、口香糖、剃须刀……如果你是吉列公司CEO,需要基于这些产品对公司的生意进行定位,你会如何回答?

聚焦剃须刀,未免太窄;定义生活周边,则会无谓制造很多新的竞争对手。

当年吉列CEO给科特勒先生的回答是,“我们只做商超结账柜台那1平方米货架空间的生意,即从消费者关注产品到拿起来放到篮子里的15秒钟,这叫做秒表式产品。”这一定位颇为聪明,它非常清晰地为管理层指明了未来的增长方向,比如,考察还有哪些新产品可以被放入货架、架上其他产品是否需要并购等等。

“你今天在做的生意到底是什么?”这不是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

我们通常会基于品类和产品定义公司和生意,比如户外装备、新能源汽车、手表等等。但当所有竞争对手都在按照这样的维度去定义时,你若只是追随,便会被极大地限制思维,导致全行业的战略与创新平庸化。

归根结底,如今“卷”的局面不是因为缺乏抖机灵式的一两次创新,而是缺乏基于系统观点和系统能力的持续创新能力。

如果能以一个外行的角度去回望你现在所处的行业,或许能够更好地打破大脑中早已固定的认知闭环,以及行业平均性思维的框架。

所以,要跨界交流,要用新的视角、跨行业视角,“站在顾客的视角重新定义我们所从事的生意的本质”,它能够直指企业存在的根本性目的,帮助我们梳理到底该如何增长。

02

从“种草”到“种树”:

打破精力平均

早在2019年,阿里巴巴公布的一组数据便显示出这样一个趋势:每天23:30后,中国全网有超过2600万名女性会在电商平台上“逛”。是的,仅仅是逛。为什么逛呢,是为了形成购买灵感,然后再去进行购买决策。

社会心理学中界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即原生家庭、社区和学校机构等原生形态的成员关系;而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决定消费者偏好的却是弱关系,包括社交网络上朋友(如小红书和微信)、工作及兴趣圈的朋友等。

“今天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均在被大幅压缩,是因为链路短了很多。”曹虎坦言。因而,数字化时代企业应如何通过消费行为的变迁去调整营销策略,深度洞悉弱关系的影响力,这是非常有趣的课题。

在科特勒的5A(了解-Aware、吸引-Appeal、询问-Ask、购买-Act、拥护-Advocate)消费者购物路径图中,消费者从需求唤起到购买、使用、评价和复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独立出来。当前红极一时的“种草”环节,即找出自身长板并迅速与消费者形成新鲜感、显著度、兴趣点强烈的场景关联感,便占据了其中的两环。

但若是客单价较高,且对消费者的个人形象、生活态度的表达很重要的“领带式”产品,那便不仅要种草,还要“种树”,即帮助消费者构建关于这一产品和品类的深度知识,从而渗透对企业有利的购买标准。因为“不同于快消品,某种程度上,这类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深刻,所以顾客会在它们背后寻找一种信任机制。”

企业需要做的,是打破精力在各种关系背后的平均分配机制,在5A链路中寻求“利润创造占比率最高”的环节。

03

从Cheaper 或Better到Longer:

打破机会平均

“每当我讲到独特性、差异性的时候,就会有同学跳出来说,曹老师您讲的都对我特别赞同。但您不了解,我们这个行业和他们的行业都不一样,所有的差异化都被别人做完了,我们太难了。”

但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创造客户价值为手段、以驱动增长为目标”这一科特勒定义的营销原则的指引,任何行业在任何时候都能差异化。

这个世界的机会并非均匀分布,若是看不见差异化的曙光,企业可能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是否真正理解顾客和产品

-是否真正相信差异化创新能带来竞争优势

纸浆,或许是世界上最难差异化的产品之一。但即便是这样一个“除了克数不一样其他都一样”的行业,仍旧有企业通过差异化,实现终端客户愿意以每公斤高2%的价格付费购买。对于大宗商品而言,这是个非常可观的增长。

而这个差异化的锚点其实并不复杂:该企业发现,此前,纸浆在使用过程中被打开的环节非常难且费时,常常需要两个人拿大钳子剪1分半钟,于是便通过一些小创新将其改进成单人可操作,且只需几秒钟便可将其撕开的方式。仅这一个与其他企业的差异点,便为客户节省了5%-6%的人工成本。

“这便是最好的双赢案例。当企业深度理解顾客的需求之后,需要将其转化成服务语言,转化成消费者价值语言,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差异,否则那就只是一个思维游戏。”

在迈克尔·波特的经典理论中,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无外乎两个策略:一是Cheaper,叫做总成本领先,运营卓越;另一条路是Better,即更具特色(specialized),更符合某个特定细分市场人群的需求,否则就无法和巨头抗衡。所以,当无法彻底完成第一条路径时,企业必须要进入相邻的细分市场,破圈出去,才能有规模、有影响力,才能成为供应链的首选。

除上述两条路径外,曹虎还提出另一个启发:Longer。如果我们今天去观察亚马逊,可能会觉得它的业务非常不聚焦,有WAS、有线下爱零售、有仓储、有流媒体等。

不仅亚马逊,微软、美团等公司也似乎不聚焦。但其实,它们非常聚焦,因为它们只关注另一件事:聚焦最重要的顾客,聚焦他们的全生命周期,让自己在重要顾客的零售购买过程中占有的钱包份额最大化。

04

拯救“小老树”企业:

打破组织平均

很多行业都有“小老树”企业。什么叫“小老树”呢?就是在一个行业的时间很长,但企业规模始终没能做大。

出现这类情形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将增长路径转化为企业组织能力。这类企业通常与初创企业、小型企业一起,与那些大型的、持续发展的成功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在追求增长的路上,我们该如何去构建一种组织能力,让增长和营销的动力不再是创始人,不再是“一招鲜”,而真正成为一个企业内生的力量?“企业竞争最终指向的,将是组织能力的竞争,是面向围绕着核心组织的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

以融资轮次到达C轮的公司为例,进入这一发展阶段通常表明公司已有明确的产品、有清晰的目标,且已开始进入主流市场,“这时候你会发现,已不能再只追逐机会,要开始把红利变成对趋势的理解,去构建系统。机会是非常短暂的,周期可能仅有几个月或者半年,但趋势却是非常长的机会,其周期可以持续3-5年。

尽管缓慢,但却能够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竞争环境,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标准,改变媒介环境和分销环境。”

例如,AIGC的到来,让我们看到通过这个工具能够大量节省初级层面的工作,比如代替插画师生产插画等,这是一个机会。

但背后的趋势是什么呢?是类似AIGC新技术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内容的创作方式,从而改变组织制作内容的方式,以及衡量我们内容投资回报率的方式。

05

关注叙事与内心:打破需求平均

“如果按照顾客平均需求制定营销策略,你将失败。”

作为驱动增长的杠杆之一,顾客是企业所有收入的最根本来源。曹虎建议,消费品类企业需要将人群“往大类分”,区分成4类需要特别关注的战略性人群:ESG人群、家庭人群、泛Z世代和银发人群。

其中,“ESG人群”即社会价值关注性人群被着重强调。该人群的特征是,当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会非常愿意选择那些对社会没有损害的,同时又和他所关注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的产品与服务。他们厌恶即抛型、过度包装型产品,部分人更偏爱素食并大量消耗植物基产品。

由于这类人群在欧美市场的占比非常高,且大多有极为优秀的教育背景和很强的话语权,所以这个理念非常“政治正确”。

“如果你生产出海类的产品,ESG 是一个必过的关口。而且,你在该领域的贡献,你的故事、产品特征、服务表现、沟通方式等等,对该人群的影响将非常巨大。”

将地球视为唯一股东,并将所有股权都捐给地球基金会的Patagonia便是最成功的案例,没有之一。

该公司曾花费重金做广告,内容是“请大家不要买我们的产品”。那么企业如何盈利呢?Patagonia说,请大家尽量租赁,以便实现减少材料污染,实现循环经济的商业模式。广告一经推出,公司其他产品反而获得大卖,因为其理念打动了一大批相同价值观的消费者。从此,Patagonia成为一个代表责任的重要符号,并深刻于人心。

“所以,ESG人群在未来消费市场中将是核心。它具备品牌的强大话题感、叙事性,同时按照 ESG标准制作出来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会让你很有竞争力”。

这个世界的需求并非是均匀分布,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唯一使命就是创造顾客。无论什么行业,企业所有的经营结果最终且唯一的判断标准,即为顾客创造出超越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并从盈余部分获得利润。

那么,该如何创造顾客、能获得高收益呢?

科特勒的理念认为,必须不断关注营销与创新,获得超溢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最优解”。

来源:科特勒营销战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