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需要正确拆分目标?
1、目标太大反而让我们难以动弹
一位蝉联国际马拉松冠/军的运动员介绍自己的夺冠心得时说,整场马拉松40多公里,而自己在计划时把目标拆分成几个8公里,每到达一个8公里,告诉自己已经实现一个小目标,这样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蕞终帮助他实现了蕞终的大目标。而这相比于一开始就盯着全程,更容易让大脑“放松警惕”,不知不觉地开始行动,这也是“10分钟法则”(《自控力》)能够起效的原因。
2、目标降维造成的后果是,再多行动也只是缘木求鱼。
拆分目标不仅仅是把一个大目标在数量上均分成几个小目标。怎么来拆分,要看目标的维度。如果是一个线性的目标,比如说跑40公里,这确实可以用均分的方式。但如果目标更复杂一些,比如学会一门外语,如果我们只是把它拆分为每天记几十个单词,那么即使实现再多这样的小目标,也没法真/正掌握它。
因为语言是一项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知识可以靠记背,技能只能在使用过程中习得。把想要获得一门技能的目标拆分成了每天学一点知识的小目标,目标就降维了。
我也曾经迷信“量变产生质变”,却没有理解什么才是能产生质变的量变。比如说看了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书,却不敢真/正地投入一段关系;看了很多做菜视频,却一年没下过几回厨,这样的量变是没有办法产生质变的。
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很重要,拆分出真/正有/效的小目标更重要。
二、拆分后的目标应该符合什么特征?
比起怎么拆,我们更需要的是知道到底要拆成什么样。毕竟每人都有不同的目标,与其去强行复制别人的拆法,不如直接来看一下目标的底层逻辑。知道了该把目标拆成什么样,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拆了。
根据我这些年一直在学习的焦点解决理念,一个有/效的目标需要符合以下七个特征:
1、目标是设定后“立即可行”的;
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到底多“小”才算是“立即可行”的也要看人。对有些人来说“一个亿”是小目标,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起步目标可能是月增300。同样是从西蜀去南海这样一条路,对一些有钱人而言,需要雇人买船搞上好几年;对另一些人而言,就是揣个碗拎个水杯直接开步就完事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个目标是不是“立即可行”的。
2、目标相对我们目前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这个特征和“立即可行”的特征听起来有些相悖,但其实是一致的。换句话 说,如果目标完全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那么实现它就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只是在简单重复自己已经会的事情。“有一定难度”用教育学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蕞近发展区”,处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位置。
3、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太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当我们被某些东西强烈吸引时,可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用自己所拥有的去交换一些自己稀/缺的。比如用健康交换金/钱;用自由交换安/全感;用尊严交换某种优越的地位。比如有少数人会为了一个iphone手机割肾;多数人想找个钱多事少的工作。目标是否能实现,或者实现后会不会反而让我们后悔,要看它是否始终和我们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求仁得仁,得其所哉。
4、目标是可具体观察评量、清楚明确,反映改变讯号的;
比如说,我希望自己更聪明,这是个很抽象的目标。但如果说我希望到年底前至少掌握三套思维模型,每套模型使用不下10次,并且体现在年终的述职报告中。这就很具体明确了。
5、目标是具有人际互动情境的以及行为动态的细节描述;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踏入的误区,我们往往以为目标是个人的事。其实所有人都活在关系网络中,受到关系的影响,一个和所有人都无关的目标是没有生命力的。有这样一句话“我要偷偷努力,惊艳所有人”,其实下半句才是这句话的核心,失去了和人的互动,一切行动都会失去意义。
6、目标在我们控制范围内,合于现实,实际可行的;
上面说到目标需要有一定难度,这里说的是它同样具有可行性。但这个可行性并不是说完全不会出意外,而是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至少有7分以上能做到的信心。
7、目标对我们是重要的、有吸引力的;
很多青少年父母会误把自己看重的东西当成是孩子看重的,比如刷牙、吃早饭、写作业……然后困扰于孩子的“不自觉”。可是对孩子来讲,更有吸引力的事根本不是这些,而是新鲜有趣的事情,玩得来的同伴,以及爸妈/的不再唠叨。所以也许他们可以和孩子商量他们愿意做到什么来达到让爸妈闭嘴的目标。
结语
对照清单检查你的目标,如果全部符合,恭喜你,已经拆分出有/效的目标了。也有人可能会发现只符合其中几项,无需着急,至少对于什么才是有效目标,你已经有了清晰的框架。接下来可以专注调整剩下的几项。目标无所谓大小,能有/效指导行动就好。
来源:运营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