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的消费领域非常迷人,大量的新品牌和中小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诞生了许多出圈级的传播案例、成就了不少销量极高的爆款,就连同赛道的巨头也感受到了“也许会被赶超”的危机,纷纷开始积极思变。
但是这股热潮一过,很多品牌也开始销声匿迹,能够留在牌桌上的玩家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传播思维,也拥有非常硬核的产品实力,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可见一斑。在经历了狂飙突进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以后,品牌们也开始意识到卷颜值、卷细分、卷场景的策略已经很难突围了。
那么,有什么方法更加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在兵法先生看来,“情绪价值”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机会点。在消费体验这个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大家的重点往往都在产品本身。但是从今夏爆火的多巴胺营销,到朋友圈刷屏的酱香拿铁,我们能发现消费体验涉及到的时间范围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长,很多触点都会成为出圈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以几个具体案例,来跟大家聊聊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点——情绪。
01
跨界营销,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情绪
以前我们谈及联名营销的时候,聊的更多的是传播上的联名,两个品牌通过互相借势制造一个特别的CP,创造一个有热度的社交话题,实现声量上的叠加。但是今年再度流行的联名,出现了更多品牌属性和情绪价值层面上的共创,像是之前的喜茶联名FENDI、奈雪联名海绵宝宝、瑞幸联名茅台推出酱香拿铁,每个案例都能调动网友的情绪。
有人说饮品与奢品的联名与LV卖香水、爱马仕卖口红的本质一样:是为暂无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提供一个踮踮脚就能够到的选择。但是在兵法先生看来,那些在朋友圈中晒出喜茶并配文“XX岁全款拿下FENDI”,以及在瑞幸点单时指名要“不加咖啡不加糖茅台满杯”的消费者,也许并不是FENDI和茅台的潜在受众,他们只是想借着这场非常无厘头的跨界,去玩梗、去互动、去表达。
对于生活和工作节奏极快的都市青年来说,大家很容易因为种种原因产生负面情绪。而这些品牌通过一个非常直观的方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只需要一杯奶茶or咖啡,就能够收获远超产品本身带来的情绪价值,狂刷了一波好感。
02
多巴胺营销,传递积极、愉悦、治愈的情绪
要说今夏最出圈的营销关键词,非“多巴胺”莫属,这种以颜色为主打的营销方式因为一场事件突然爆火。在消费风向标的小红书上,有关#多巴胺穿搭 的话题的浏览量数以亿计,明亮鲜艳、高饱和度的多巴胺配色也成了很多产品、海报的关键词。而多巴胺营销的背后,也是对用户情绪价值的挖掘。
在心理学界划时代的著作《思考快与慢》里,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是直觉思考,属于快决策,相当于人脑的自动驾驶,是感性脑;系统2是计算思考,属于慢角色,大脑要仔细盘算权衡利弊,是理性脑。
对于很多品牌来说,通过产品的名字、颜值、使用场景去调动感性脑的直觉式营销本就是基操,它的底层逻辑是“缩短用户的决策路径”。但是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就连快节奏的直觉式营销也在加速,而多巴胺营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一组多巴胺色的产品,能够直接唤起消费者积极、愉悦、治愈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所代表的及时享乐主义,也切中了当下的情绪主题,带来的销量拉动也非常直观。
03
音乐营销,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情绪
除了那些刷屏级的跨界联名以及热度极高的多巴胺营销以外,还有一种营销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情绪和决策,那就是音乐营销。在广告到内容的升级中,图文、电影、书籍都成了品牌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很少有人谈论音乐对于品牌的价值。
在增量市场中,理性的内容传递更适合品牌的跑马圈地,但在存量市场的竞争中,感性的表达更容易帮助成熟品牌建立与受众的沟通,毕竟对于这一代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功能属性只是基础,他们更容易被感性的情感表达圈粉,会因为共鸣、热爱和情绪价值买单。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大环境中,更多人希望通过自身感受来理解品牌,而那些没有文案、只有场景和音乐的感性内容,更容易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写在最后:
其实在功能价值的层面上,品牌能够做的非常有限。就像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现在还能留在牌桌上的玩家,基本都有过硬的产品实力,卷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陷入了“大家都很累很努力,但是呈现出的东西还是差不多”的同质化窘境。
如果想要跳出这个窘境,情绪价值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机会点。从宏观来说,社会的集体情绪会随着时间变化,很多时候能给品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出圈契机。而从微观来看,人的情绪千人千面,这也是品牌突破差异化的空间,比如用了多巴胺色可以让人觉得积极愉悦、选择与音乐节合作能让人感觉到热血与青春。只有让品牌和产品具备了情绪价值,才能跳出卷功能、卷价格的困局,从而用更独特的品牌气质、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来源:营销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