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校园市场,在经历2008年-2010年,2014-2016年两波狂欢之后,最近几年可以称的上较为平静,而我们如今反观前两波的资本涌动,抛开具体的产品、商业模式不谈,主要还是源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两波技术浪潮的出现。
人生机遇的把握,有的时候选择真的比努力还要重要,一则是技术迭代的浪潮,二则是政治博弈带来的变化,都会产生可遇不可求的风口。
我在复盘许多项目之后,对于如今还在校园市场中探索的创业者,尤其是创业学生的建议,请格外注意在任何行动开始之前,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当我们知道前人曾经失败的尝试,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直接放弃,很多时候由于技术的变化,曾经无法为之的一些事,变得可以一试,单车共享就是很好的例子,移动互联网让“有桩”变成“无桩”,从而变得更符合用户需求。
我们了解前人曾经的失败道路,更是为了从中吸收到一些对己有用的价值点,少走一些弯路,而不要固步自封的认为自己就是天才,想到了一个只有自己能思考出的点子。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当下大学生市场里,几乎所有的服务、产品早已被各类公司验证、争夺,红海一片,你所谓的创新,或许只是无知,不知道本校或者其他城市的某一所大学早已有人落地测试,折戟沉沙。
02
2014年底,我曾经写文分析过当时校园里各类app产品,如外卖、分期、兼职、课表、电商等,而这两年所谓的互联网玩法,张口就来的流量、裂变、社群,则似乎关注的一切都是线上,但我一直强调,做校园市场一定需要关注线下。
在校园线下的支付入口争夺之外,此前我还有谈过一家比较看好的校园传媒公司妙策传媒。
妙策的华老板真的是以长期的精神去做校园,一个一个城市的铺开,一所一所学校的去铺设灯箱广告,巧妙的从保卫这个口切入,并且把销售利润持续多年的投入线下增加点位,另外保持克制的只卖广告,不接任何执行类的活动。
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我15年还在超级课程表的时候,手里有着可观的学生流量,把做广告营收当作极为简单的事,但团队尝试半年无果,最后从外部挖了一支广告团队进来,才正式把广告业务推上轨道。
因此,我曾劝告许多,在学校里赚了点执行费用后成立传媒公司的学生,不要想着真的做成一家传媒公司,如果没有专业、资源支撑,请老老实实认清自己的定位,做一家踏实的执行公司。
你更需要的关注的是,一方面降低自身成本,提升交付质量;另一方面抱上几家广告公司的大腿,而活动的整体策划以及客户直签均是奢望。
03
在学校里,除了媒介广告业务(框架、桌贴、围栏、灯箱等)及线下活动执行外,还有很大一块为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被忽视的部分,在我看来也是线下流量的价值低估洼地。
去年我朋友去参加山东一所高校的洗衣机招标,8年的点位使用权,达到了240万元,平均一年30万元,这还不算洗衣机本身的购买、维修、运营费用,但几家供应商争相希望拿下,我们可以猜想到学校寝室楼下的自助洗衣机的获利空间有多大。
而除了洗衣机之外,学校的空调供应商不仅投入成本更大,还涉及到更改校内外的线路;网络供应商则需要全校布局Wi-Fi网络,单所学校的投入费用也是不菲;乃至一些不起眼的场景,如打开水、浴室,乃至公共浴室的吹风机,如今都有供应商布局。
这些传统业务的供应商们大多极为稳定,因为一个项目的落地签约至少都是5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5年,可以说是送走几任校长了,他们还牢牢扎根在校园里。
并且如学生喝水、洗澡均为刚需,而真实成本不过是水和电,学校的水费、电费价格又较低,因此这些各地的供应商看似做着不起眼的生意,实则有几倍的直接利润。
04
最近几年,已经有一些不同领域的校内供应商,纷纷进行升级改造,比如通过专门的app连接学校Wi-Fi,或者通过app扫码洗澡、打开水、洗衣服等等,这样的升级杜绝了此前传统刷卡消费方式存在的隐患,并且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相比如今APP的巨大获客成本,上述这些校内生活场景捆绑的APP获客成本几乎为零,并且校内覆盖广度、深度均很突出,唯一的弊端则是仅能覆盖特定学校。
而我测了十余款这类APP(大多需要学号登陆),几乎都看到了一些强运营痕迹,但流量的转化利用率还是极低,为明显的流量价值洼地,值得校园市场从业者们的关注。
当然,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主流业务产品,还是教育、快销,但一些特殊时间点出现的需求,也可深挖,比如当下5月的论文查重,及接下来的二手书、快递业务等等。
作者:孙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