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新中式面馆曾迎来一波空前高涨的扩店潮——
马记永、张拉拉、陈香贵、五爷拌面、遇见小面等网红面馆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随随便便就能融数亿资金。据公开报道,仅2021年一年,面馆赛道便有13起融资事件,总额超14.4亿元。随着估值的飙升,面馆新贵们也一路狂奔,纷纷在大型商场、商业中心选址扩张,一家又一家地开设分店。
只是这几年,面馆品牌的扩张故事却没有预期中那么美好。缺少了资本陪跑的网红面馆,也暴露出光鲜外表之下的诸多问题,据宅门餐眼数据,陈香贵拓店脚步放缓、五爷拌面的门店数不增反降、张拉拉频繁关店...红极一时的面馆赛道,为什么突然变了天?
01
价格锚点影响消费决策,
网红面馆的火热很难持续太久
在被称作“网红面馆元年”的2021年,线上互联网行业投资机会饱和,资本纷纷将目光投向线下,看中了市场基础好、市场空间大的卖面生意。他们想要把街头巷尾的小面馆重新包装,用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风格开在商场里。
若是放在前几年,这个逻辑还行得通——当你逛街逛商场累了,走进装修精美的面馆,花30多元吃碗面再正常不过。但是在这个消费越加理性的当下,餐饮巨头纷纷推出团购套餐,连喜茶、奈雪、星巴克都在降价,“贵”也就成了网红面馆的第一大难题。
营销心理学中有词儿叫“价格锚点”,也就是消费者在决定产品或服务的合理价格时,会倾向于参考某个已知的价格点作为参照基准,这个已知的价格就是“锚点”。所以当消费者看到一家中式面馆的时候,会忍不住和街头巷尾的便宜面馆作对比,而这些需要承担高昂租金的网红面店,很难在价格上有优势。
而且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缩减开支的年轻人,不愿意为动辄30-40元的面买单了。不管是堂食还是外卖,大家都会优先考虑团购、优惠券等途径,尽量控制自己的餐费。因此,和府捞面做了大刀阔斧的“价格分层”,放大了20-30元的产品矩阵,遇见小面推出了20元以下的打工套餐,陈香贵也多次推出9.9元一碗面的促销活动。
02
规模化背后必有“隐忧”,
产品本身的口味至关重要
其实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不断下探价格、以牺牲利润抢用户也并非长久之计。对于普遍开在核心商圈的新中式面馆来说,房租是一块无法减少的开支,如果选择在产品成本、供应链管理上想办法“节流”,那只会直接“劝退”好不容易吸引来的消费者。
毕竟,大部分新中式面馆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大多配备中央厨房,基本是由中央厨房集中供应,再经过简单的标准化烹饪后呈现给顾客。站在商家的角度来看,这样食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标准化程度高,且成本相对较低,成本回收周期短,能为快速扩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较高的标价和高档的场景会在无形中提高他们对一碗面的预期。但是走标准化路线的面条显然没有满足很多顾客的口味需求,在很多面馆的评论区中,有太多诸如“难吃”“性价比低”“工业味道”等关键词。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价格、降低品质,只会让顾客加速流失。
03
让价值和价格画上等号,
兼顾口味、情绪等多重价值
赛道降温、增速放缓,新中式面馆正在经历残酷的求生竞争。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新中式面馆确实填补了中式快餐的空白,在商场里的快餐品牌中,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品牌的影子,面条赛道里也不再是日式拉面称王。
只是中式面馆想要长久,不能只依靠资本输血,也不能只做一次性的生意,品牌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要让价值和价格画上等号。
一来,品牌可以做“价格分层”,为不同的顾客提供最合适的那一碗面。
虽然这几年都在说消费降级,说消费者在线上线下的消费都变得更省;但是有些赛道有呈现出报复性消费,比如在旅行、线下演出的市场特别火爆。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矛盾,它只是证明消费者在做更“理智”的消费决策,如果只是为了果腹,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如果是为了拥有更好的体验,消费者也不介意为了更高的品质和服务埋单,重新梳理自己的产品矩阵,用更多的“解决方案”,去满足消费者的味蕾。
二来,注重给顾客带来的情绪价值,让“面馆”不只是“面馆”。
在这个产品同质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从追逐产品的功能性,进阶到追求情绪价值。就拿非常典型的案例星巴克来说,很多人走进星巴克的门店,会感受到悠闲、安宁的氛围,舒缓的背景音乐、舒服的沙发和座椅、大面积留空的通道,这些都为星巴克的咖啡赋予了更多价值。像是主打养生的和府捞面,也推出过“和府小面小酒”,除了面食以外,增加了低度酒、烤串、炸鸡、卤味、酸菜鱼等新品,覆盖了一人食、下午茶、社交小聚等多场景,为面馆提供了不同的“打开方式”。
写在最后:
无论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如何变化,产品打磨、品牌经营、店面扩张,都是一家餐企需要逐一解决的难题。获得融资只是第一步,在消费者面前不断刷脸也只是起点,没有资本输血以后的新中式面馆,才是真刀真枪拼杀的关键阶段。希望这些网红品牌能跑出一个“长红”的品牌,能像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快餐一样开满全世界。
来源:营销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