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最近的文章对经销商比较悲观,比如提到经销商有序撤退。
我不认同!
该做大的做大,该消失的消失。这是乐观。
该做大的做不大,该消失的不消失。这才是悲观。
过去20年来,经销商基本没有做大的,但活得都不错,这不见得是好事。
最近几年,经销商整体上比较难,但大商却比过去多了,这不见得是坏事。
悲观还是乐观,要看立场。
01
大商,否定之否定
中国是有大商的,不过那个时代的大商是批发商。早期的批发商都是省级代理,抓住了一个好品牌,想不做大都难。
大商之大,核心在代理区域大。
1997年以后,中国渠道就进入了“砍大户〞时代,也就是经销商小型化。我亲自参与了这个过程。
为什么“砍大户”?因为批发商规模虽大,但功能不全,只有批发辐射功能,大而不当。
大约从2000年开始,经销商最终定型于县域为基本营销单元的小区域代理,持续至今,基本没有改变。
一个县级经销商能做多大?更何况由于头部品牌实行排他性的代理,经销商无法承接更多的大品牌。
小区域代理,加上品牌排他代理,决定了经销商只能深耕终端,很难做大规模。一个普通县级经销商要做到1个亿,就已经是天花板了。
然而,渠道小区域深分体系让头部品牌商非常舒服。经销商既能够对终端全面覆盖,又做不大,还听话,容易控盘,全世界哪能找到这么好的渠道体系?
如果不是快消品各行业从增长进入缩量时代,经销商全面困难,这套体系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小区域代理20年了,深度分销20年了,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原因就在于很难找到让头部品牌这么舒服的渠道体系。
现在,小区域代理体系下深度分销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
“小而全”的体系效率极低。在高速增长时代效率不是问题,反正在增长,不怕浪费,不怕低效。但是,当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缩量时代以后,渠道体系新的诉求有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渠道要更高效——开源难了,只好节流;二是“三新一高”(新品牌、新市场、新产品、高端产品)的推广要更有力——老产品不赚钱了,新产品要赚钱。
解决这两个新诉求就需要新的渠道体系。因此,新的大商体系和新的推广体系就会出现。
大商→小型化→新大商。中国经销商经过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02
大商即将再现
大商的出现一定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单一经销商经销更多的品牌;第二、单一经销商代理更大的区域。
最近在广东见了一个百亿经销商,就符合这两个条件。分销全广东,代理众多品牌。关键是,上述两个条件呈现的路径是什么?
平台型经销商的出现,是经销商大型化的起步。中国大商的发展路径,因为有数字化的融入,肯定不同于美国。数字化带来的规模与效率,成为大商崛起的必然选择。
因此,B2B就成为大商发展绕不过的坎。这一点,不要怀疑,不要期待在传统经销商模式下可以做大。
我认为,超级经销商的出现未来可期,大致要经过三步。
第一步,品类经销商和头部经销商的B2B平台化。
首先是品类经销商B2B平台化成功。中国有很多长尾品类,品牌分散,品牌商难以做深度分销。
因此,品牌逐步向大商集中,形成了品牌众多,SKU众多的品类商——一个经销商代理某个品类的相当多品牌。一般以零食、调味品、日化、冻品等为主。长尾品类,品牌排他难度比较大。
比如在大休食品类,经销商经营乐事、旺旺、喜之郎、亿滋、好丽友等一线头部品牌,与大量长尾品牌组合,形成了能够控制区域品类的品牌组合。
比如在大日化品类,经销商经营联合利华、蓝月亮、恒安、家化、庄臣、云南白药等一线头部,与大量长尾品类组合,形成日化品类的品牌组合。
比如在大调味领域品类,经销商经营海天、厨邦、太太乐、好人家、乌江、恒顺等一线头部,与大量长尾品牌组合,形成调味品类的品牌组合。
早期的平台商除了品类经销商,也有部分区域B2B平台。区别在于:品类经销商以一级代理产品为主,区域B2B平台以二级分销为主。
2023年,「新经销」主导了多场B2B平台游学,大批头部快消品经销商参与,激发了他们信心。大批头部经销商在尝试,或准备尝试。因为他们知道,错失平台化,就可能错失了发展成为大商的战略机遇。
在B2B平台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做得最好的恰恰是这些长尾品类的经销商和区域B2B平台。于是,媒体平台「新经销」2023年将这批经销商命名为平台经销商。
第二步,大品牌向平台商集中。
无论哪种B2B模式,都有一个特点,直供小终端,干掉了“二批”。
传统的深度分销有一个BUG,无法分销到600万中小终端,只能分销到二批。二批会透支大品牌的政策带货,通过品牌组合盈利。
因为B2B可以让小终端直接下单,然后集中配送到小终端,B2B平台真正实现了对小终端的无缝隙覆盖,覆盖率因此大增。因此,就会有一批品牌商愿意把品牌代理权交给B2B平台商。
对于品类经销商来说,品牌集中就会带来品类控盘,更多大品牌向B2B平台集中,触动了更多区域头部经销商投入B2B平台建设。
早期B2B的效果也许是提升效率,但紧接着就出现了品牌集中化趋势。
经销商要做大,没有品牌集中难想象。只代理有限的几个品牌,又只做一个小区域,怎么做大?
从品类经销商的发展中已经看到了如下正循环:因为SKU众多,所以对B2B订单所带来的高效有强烈的需求;因为B2B平台提升了对终端覆盖率,同品类的大量品牌向B2B平台集中,加速品类控盘。
这是B2B平台的意外之喜。也正是这意外之喜,成为大商再现的飞轮。
在与一个头部品牌商的交流过程中,老板担忧,如果自己的代理商没有成为平台商,进入其它的平台就可能边缘化。毕竟,当大家都准备交投名状时,就看谁更早了。
第三步,资本并购平台,平台跨区域发展。
大量品牌向平台集中,不仅带来经销商规模的增长,也会带来渠道特征的改变。
经销商小型化体系之下,终端对经销商是双重信任,即【客情+品牌】的双重信任。客情很重要,特别是对新品牌的推广,早期主要看客情。压货过程,同样要看客情。
客情,即熟人关系,需要时间,需要长期资源投入,但客情是私有化的。长期经营就有客情,换个区域经营就没有客情。
正因为如此,中国经销商的资本并购很少见。某农资企业上市公司曾经对本行业的区域大商搞过并购,整体很不成功。因为资产性资源可以并购,但私有化关系无法并购。老板和员工离开了,客情也带走了。
B2B平台带来的效果,就是私有化关系在订单中的权重会下降,甚至忽略不计。当然,早期还是需要客情的。
于是,资本就会重估经销商的价值,B2B平台跨区域并购成为可能。
只要品牌向B2B平台集中,就能够在一个小区域做大。只要资本跨区域并购逻辑成立,就能够跨区域做得更大。
于是,大商,比过去的“省代”更大的大商,就有可能出现了。
经销商做大的飞轮,在走向B2B平台的那一刻,就飞起来了。
当然,受电商影响,线下份额越来越小;受供应链革命影响,厂家直供大终端越来越多。那么,有大商崛起,其他经销商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小。这是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未来,经销商数量呈10倍减少或许并不意外,特别是交易型的B2B平台,将是寡头垄断形态。一个区域并不需要太多平台。
没有办法,一将功成万骨枯。机会是平等的,结果不平等。做不了大平台商,要么撤退,要么向更专业的服务转变,不做规模做专业。
该做大的能够做大,能做专业的更专业。这就是乐观。
03
B2B大商与B2B平台商
2024年1月底,在美的安得智联举办的供应链革命大会上,B2B供应链专家张云川把B2B分为B2B大商和B2B平台商。我对此很感兴趣。
他的观点是:B2B平台商是典型的二批撮合交易,而B2B大商除了二批撮合交易外,还有一批代理。
也就是说,B2B大商同时做认知和交易,B2B平台商只需要做交易就行。
中国的渠道体系一直有双重职能,既能做品牌(产品)认知,也能做交易。中国有一大批渠道崛起的品牌,就是利用了渠道的认知(推荐)功能。
如果都只做交易,那么,谁来做认知?
要知道,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虽然认知手段多了,但确定性的认知手段却越来越少了。
因此,终端作为确定性的认知场景就越发重要。特别是推广新品牌、新市场、新产品、高端产品,这些我称之为“三新一高”的产品推广。
在中国渠道上,推广功能必不可少。哪怕是大品牌,同样需要渠道推广。
小区域代理制的经销商有四大职能:推广、订单、配送、资金。按照商业逻辑,推广→认知→配送→资金,推广仍然排在第一位。
我曾经反复强调过,如果经销商只剩下一个职能,那么就是推广。其余的可以交给第三方平台。
我之所以对张云川的观点感兴趣,就是大商做到一定规模,很难同时承担推广职能。特别是 B2B 平台。
过去,经销商承担四大职能时,推广职能虽然重要,但并不是首要职能。只要有订单和配送,那么,订单和配送比推广更具刚性。
没有订单,老板会紧张;没有配送,客户会投诉。但没有推广,短期内看不出来,一旦显示出来,短期就难救。
推广职能之重要,未来可能以两种形式出现:1. 独立的推广商,目前已经有了;2. 平台商内部独立的推广部门。
从趋势判断,推广的专业化、小型化,订单和配送的平台化,大商化。这是两股并行不悖的趋势。
作者:刘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