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主流传播媒介做认知,渠道上无限接近C端

1

毕业36年,深入企业实务工作36年,从事营销工作32年,今年要退休了。

妥妥的一个营销老人。回忆一下,一起做营销的同辈,现在还在一线的,没几个人了。

一个老人,最大的价值是经历,最大的毛病是想贩卖经历。

这几年很难。想一想过去的营销经历中,类似的困难并不少。经过营销的每一轮坎,都会有一批企业或一批营销人从视野中消失。

已经跨过的困难是考验,没有跨过的困难是坟墓。

当一个人过了一个又一个坎以后,多少应该总结过坎的规律。

我特别欣赏德鲁克的一句话。创新不是灵光乍现,创新是有规律的流程化的工作。

同样解决目前的时代难题,不靠灵光乍现,而靠掌握时代规律。

每经历一轮营销的困难,都会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那么,从历史的规律来看,这些脱颖而出的是不是有共同的规律?

我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往前进一步。

抓住主流传播媒介做认知,渠道上无限接近C端-传播蛙

这个规律其实来源于进化论。进化是有前提的。老鼠不能进化成人,但猴子有可能。进化也是有方向的。进化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步步紧逼。

一个有规模的企业受制于存量,不可能掀翻自己吃饭的桌子,只能选择从现实出发的进化。一个创新企业往往对传统全面否定,这是不对的。没有传统企业的存在,创新也是不成立的。

往前进一步,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什么方向进步?二是进步的步子迈多大?

2

还是从我最熟悉的渠道说起吧。

渠道进化的方向是什么?我觉得很简单。就是无限接近于C,但又永远无法完全接近C。

渠道进化就是在无限接近于C的过程中每次进一步。

从30多年前接触营销开始,就不断强调市场导向、消费者导向、用户导向、用户运营。似乎每一次都认为掌握了用户的真理,否定了上一轮的营销思维。其实这些都是在不断进步过程中的自以为是。正因为自以为是,所以也就奠定了下眼能净化和否定的基调。

甚至我认为我们对用户的崇拜是错误的。到底是用户塑造的营销,还是营销改变的用户?到底是营销决定了流行,还是流行决定了营销?

营销与用户之间是一个双向塑造的过程。

往前进一步,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也是为了更好的影响,改变用户。还是为了在双向塑造过程中减少障碍。

从做渠道开始,我就理解了渠道的双重性。渠道既是通路,也是阻路。

渠道既能接近用户,了解用户,也能塑造用户,改变用户。

3

从事营销工作遇到的第一次困难,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真是毁灭性的。一夜之间,中国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中间连个过渡地带都没有。

解决办法仍然是往前进一步。就是渠道从“省批”转为“市代”。从以省为营销单元转为以市为营销单元。

当然这一步的跨距是非常大的。不仅是客户数量、销售队伍的规模以十倍增,而且从此有了区域管理的概念。省批时代,有经销商曾经当着我的面很自豪的说,我的货向南能卖到海南岛,向北能卖到哈尔滨。

有了1998年的“省代”变“市代”,2000年的“市代”变“县代”就顺理成章。

“省代”到“市代”,这是渠道往前进了一步。

“市代”到“县代”,这也是渠道往前进了一步。

往前进一步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我当时的说法是只要做到这一条,销量连续三年增长20%是没有问题的。

往前进一步的代价是什么呢?就是原来的大户被干掉了,不愿意干掉大户的业务员被干掉,不愿意干掉业务员的经理们被干掉了。

同时被干掉的还有销售队伍的职能。“省代”和“市代”阶段的销售队伍叫推销员。从进入“县代”以后才开始叫业务员。推销员这个称号,从此从中国营销体系中绝迹了。

4

2003年开启的深度分销也是在渠道上往前进一步。

从品牌商的角度看,渠道从大B延伸到小b。

这一步的难度同样很大,大在要把经销商从坐商变为行商,而行商是一个“小而全”的体系。近期我们提出经销商平台化,把大量经销商职能交给第三方,遇到很大阻力。要知道,当初建立行销体系的阻力更大。现在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体系,过去也是千难万险建起来的。

2005年开启的终端拦截(导购),这是把渠道从小b延伸到C。

2008年我提出来的终端推广,则是把终端拦截变成终端激活,终端从KA延伸到普通门店。

上述渠道变化过程可以表达为:省B→市B→县B→终端b。

这个过程是不是无限接近于C的过程?

这就是渠道进化的方向。也有人把这个过程叫作渠道扁平化。

但是看问题要看两面。很多人只知道了渠道扁平化,但是没有看到渠道扁平化的背后是销售组织体系的层级化。渠道每进化一次,销售组织的管理层次就增加一级。最终的结果是内部管理层级和渠道成绩的总和是6。

往后看,每一步都是一小步。往前看,每一步都是一大步。

抓住主流传播媒介做认知,渠道上无限接近C端-传播蛙

5

当电商出现的时候,似乎品牌商可以直接触达C端了,渠道因此也终结了。某个时段网络上出现了电商思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其实都是平台给我们灌输的概念。这也是一例相互塑造的过程。

有两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营销技术(MarTech)的提出者Scott Brinker在《黑客营销》中提出来的电商是“软件中介”渠道。

另一件事是在与一个互联网专家交流时,他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所有博弈者的利润之和为零。赌博就是如此。这是可以用数学证明的。一句话就交待了电商参与者的结局。

这两件事使我意识到:第一,对于品牌商而言,电商并不是一个2C直达系统。第二,电商的成本可能高得无法想象。

这个时候,回到我最初对于渠道进化方向的理解。渠道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触达C端。于是我提出来了,起到进化的新的一步:bC一体化。

这不是一步,而是只有半步。只要掌握了b端,要与C端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种逻辑的关系也与早期推广深度分销有关。TCL是最早推行深度分销的,但是模仿TCL的学习者多数都亏损严重。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TCL“后撤半步”的逻辑。

施炜老师三度空间和三位一体的概念,对于bC一体化有重大影响。过去触达C端只有渠道和媒介,现在线上线下和网络都可以触达C端。这就是三度空间。

抓住主流传播媒介做认知,渠道上无限接近C端-传播蛙
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更是把触达C端的动作更具体化了。

在目前的困境之下,营销怎么做?按照往前进一步的思路,就是bC一体化。

也许未来流行的方法,他的名字不叫bC一体化,但是一定是这个基本的逻辑。因为营销方法体系的流行本身也是营销的结果。

6

谈营销的进化离不开品牌。但是只要一谈品牌就很难有共同语言。因为品牌这个概念,无论是专家,初学者和普通大众都能够说上几句。

直到有一天,我与营销专家方刚老师聊起了这个话题。我们讨论农业社会怎么做品牌。

农业社会怎么做品牌呢?那个时候还没有品牌的概念,只有口碑。好酒不怕巷子深,就是认知是基于嘴巴传播的。

再回到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影响社会最大的变量是媒介。当然这个媒介是广义的媒介。

农业社会,纸张很稀缺,嘴巴成了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嘴巴塑造了消费认知。

进入工业社会,大众媒体成了最主要的媒介。基于大众媒介传播形成的认知就是品牌。20世纪所有的品牌理论就是以大众媒体为传播前提的。

所以跳出品牌概念,用一个更高维的概念来思考就很重要。传播、消费认知就出来了。品牌是基于大众媒体形成的消费认知。

回过头看,口碑是基于嘴巴为大众媒介新生的消费认知。

品牌之后是什么?那就要看新的主流传播媒介是什么。

现在互联网传播媒介还没有定型。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直播,短视频。各种新鲜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传播的下一步是什么?很简单,就看主流传播媒介是什么。

抓住主流传播媒介做认知,渠道上无限接近C端。

抓住主流传播媒介做认知,渠道上无限接近C端-传播蛙

这就是“往前进一步”的方向。

7

面对现在的营销困境,两个比较典型的思维方式。

一种是因变而变。跟着流行走,制造性流行。绝大多数人会跟风走。

一种是回归基本面,掌握不变的规律。回归基本面是对的,但是不变不可能。

我的观点与这两种都不一样。就是变化是有方向的变化,变化是有节奏的。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变化,每一步都以上一步为前提,每一步也是下一步变化的前提。

伏身低维了解市场,站在高维思考出路。站在高维,渠道进化的方向一目了然。

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有个性。时代的困难,一定用符合方向和趋势的方法解决。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