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卓:企业家IP该怎么打造?

史卓:企业家IP该怎么打造?-传播蛙

史卓,曾是知名访谈栏目《鲁豫有约》新媒体事业部总监,参与打造过“一个小目标”全民爆款流量事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抖音百万粉丝博主,同时为大健康、金融、零售、教育、泛家居等赛道的头部个人IP进行咨询指导,最快的一次记录,曾经用一小时帮助博主涨粉20万。

日,弯弓邀请这位具备5000万粉丝流量操盘经验、在个体与企业家IP打造方面颇有心得的专家,谈他的成长困惑、与IP打造成功经验。

以下,enjoy:

从传统媒体的“幕后”,如何走到新媒体的“台前”

我是2011年进入电视传媒工作的。一开始,我在北京电视台实习,后来到《鲁豫有约》,从实习生变成正式员工。现在想来,我刚好抓住了电视黄金年代的尾巴。

2014年,徐沪生创办了生活类公众号一条视频,很短时间内,粉丝就达到1000万,那个时候“短视频”几个字开始走近我们。

虽然,当时的“短视频”和这几年的“短视频”在流量获取、推荐算法、创作模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10年前的短视频对我们电视行业已经开始了“冲击”,比如原来电视台是帮人做宣传的,后来发现宣传别人的电视节目也需要找新媒体给自己做宣传。当时,观众已经开始把手里电视遥控器,换成智能手机,时代真的变了。

2015年春节后,单位管理层召开新年工作会,会议之后,我开始负责内部的新媒体工作,比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从一个人开始带着一群人干。

那时候,我们哪懂什么新媒体。团队更多的是内容思维,选题是经验视角出发的,很少考虑观众想看什么。后来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你必须要拥抱用户。有了用户思维还不够,你还得有产品思维,能形成商业闭环。

如何拥抱新媒体的新机会,《鲁豫有约》一直没有停止过尝试和改变,2016年,我们第一次把电视节目与移动直播视频结合传播。5月份,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南昌万达参加活动,我们48小时手机端移动直播,节目内容、新媒体直播、全网宣传多管齐下,那是我们自己关于传统视频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

那一年,因为大家的努力,更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诞生了“一个亿的小目标”,与其说“小目标”是一个全民爆款事件,不如说是大众需要把他们的”目标感“、”动力感“做一次集中表达和体现。

2019年,我马上30岁,如何自我转型、自我突破成为了我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舒适区”。

那年10月,我一位同学对我说,史卓,你应该把你所有学会的做视频的经验,用新媒体传递出去。3天后,我跟另一位做影视的朋友在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的大厅沙发上坐了两个小时,那两个小时确定了我要做什么:分享视频的规律、视听语言的模型。

自己做了小十年的电视制作,我是有底气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的,于是那个月底,我的抖音短视频,一个专门做拆解视频的账号——史卓看视频,就诞生了。

从45个粉丝,到3个月疯涨200万

刚开始,同事都知道我要做抖音,每天都问我,史老师,粉丝涨多少了。三个月后,我见到同事是绕路走的,我没脸说,其实这三个月,我只搞来了45个粉丝,其中40个还是我的朋友同学。

我把发出的视频都屏蔽朋友圈,我担心别人会说,你一个专业搞电视的,居然连抖音一个没见过摄像机的视频博主都拍不过。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传统视频的创作逻辑,和抖音所代表的新媒体短视频的逻辑完全是两回事。

但是,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我又花了3个月时间,一口气把粉丝量涨了200万,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靠的是一个认知的开启。

我对短视频的开窍,源头是2020年,我在北京高碑店一家图书馆,翻到一本书叫《多样性红利》,作者是斯科特·佩奇,后来我还买了他另一本书《模型思维》

这两本书带给我非常大启发:模型,是人最底层的思维系统,有时候,你做事的方法可能都对,但就是达不到预期结果,可能是一开始就用错模型。比如职场上,有人把工作当作打仗,用战争模型,有人把公司当作家里,用家庭模型。你开局用了哪个模型,就决定了,你最终的职场结果。

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能赚多少钱是有模型;收获多少快乐是有模型,我们的内容视频有多少人看,能否变成爆款,也有模型。于是,我开始系统性研究模型思维,从此我有一个绰号:人肉大数据。

我现在还非常记得,我第一个爆款是怎么来的。有一次,我突然发现,抖音有一个扎气球高手——能够把气球扎成鲜花、泰迪熊的手艺人,他把自己同一个扎气球视频,发到七八个不同矩阵号去,当时其实还没有矩阵号这个概念。

我一看,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每个号的流量都非常高,我就把我对他视频好奇的过程拍成视频,比如,我看到了什么、我发现他做对了什么、我发现这个人做了不同的动作,不仅能火,还能让人看起来有不同的感觉,都用思维模型总结规律。

我把这个过程,剪成一条视频,结果我第一次获得了一万点赞,通过我研究的方法复制,后面每条视频的流量越来越高,最终涨了200万粉丝。

后来我发现,研究人家的视频为什么能爆,你必须要先研究它的变量是什么。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我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纸质本子、窗户上都贴上各种各样的数据和统计公式,进行视频模型数据分析。

比如,同样是讲北漂的内容,为什么这条视频有1万点赞,那条只有1000?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 我们要先找相同点,再找不同点;再从不同点,找到它们相似性规律。最终才能找到可复制的方法论。

后来,我遇到了改变我生命的一位老师,他的话让我开始思考如何从模型思维中进化,他告诉我,史卓,你发现没有,你用脑袋思考的话,需要一步步去计算模型,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走到罗马,要走一万步,而且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辛苦,因为你在用“脑力”,而比脑力更快更省劲的是“心力”。

有了心力,你是可以瞬间快速捕捉到模型的,不用一万步,只需要一步就可以完成最核心的构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学过一天拍摄、甚至拍摄的画面都是模糊抖动的,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视频可以被无数人喜欢,不影响随手拍成为全民为之感动的爆款。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从我几十万字的方法里抽离出来,找到那个“二两拨千金”的“二两”,找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毫厘”关键,找到那个“百姓日用而不知”,但人人身体里都自带的流量与价值密码,看见、开启、传递,这就是视听语言,这就是史卓应该去一生努力和成为的意义。

企业家IP,该怎么打造?

这些年围绕视听语言的构建,很多的方法被我运用到企业家IP的打造中。比如,我们总结的“三切三放大”、“爆款视频七步法”、“四有”、“五维原理”…… 当然所有的方法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洞察。先看见这个人、懂得这个人、甚至我就已经成为了这个人,我们这些方法才会发挥真正价值。

所以,我们为一个企业家打造IP,我就一定会要求,跟这个企业家一起生活三天,还要跟他的团队呆两周时间,用心感受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什么样团队、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土壤、什么样的需求。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必须要打造企业家IP?新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2024)》显示,71.2%的受访用户因为看短视频和直播进行网上购物,超40%的互联网用户认为短视频和直播是他们的主要消费渠道。

“40%”说明什么?你不做线上转型是不行的。我看到另一组数据,现在线上的内容有很多,但是流量到底在哪里?82%的流量不是文本、图文,而是视频,这又说明什么?你不做视频是不行的。那谁来做?没有人比老板更懂企业、更懂你的产品、更懂你的用户、更忠诚和稳定,也更省钱,所以为什么现在打造企业家IP,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标配。

早在10年前,其实雷军、董明珠和余承东已经在打造企业家IP,他们明白,只要获得IP流量势能,就能够帮助企业穿越技术周期、经济周期,不管今天是抖音,还是明天Sora,他们都可以很从容地面对一切变局。

那么企业家IP到底要怎么做?我认为,打造IP最核心的认知前提是:不是为了拍而拍。只要你是每次开拍时必须喊“321开始”,你肯定做不成企业家IP,如果你是新手但你却对着提词器念稿子,对不起,你肯定做不成企业家IP为什么?你是在关注你想表达的内容本身、还是紧张担心自己拍的不好看,这两个区别就是那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毫厘”,你的念头到底在哪里。

比如,周鸿祎的视频,以前我看的不多,但是他现在专注在AI领域,有很多吸引用户的话题:比如中国的Sora什么时候能搞出来?你发现他的表达是非常关注内容本身的,选题是立足在给予观众价值的,就会让我觉得有启发,他表现出来的真诚和神韵、语气、体态,就会跟刻意讨好用户的样子不一样,出来的效果自然完全不同。

我服务过很多企业家,他们拍视频跟普通人一样,他们会担心,自己表达不好怎么办?自己表现太LOW,影响企业品牌怎么办?他们都会有包袱,都会担心。

要克服这种心理,别无他法,只能多拍视频,多找感觉。企业家不要把目光放在摄像头上,而是要把摄像头当成一个观众,把一切注意力放在内容上,这就是做好IP的最关键大前提。

有了这个大前提的认知,就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出发,开始IP起盘:

1)定位企业家类型+找到对的助理

打造企业家IP,我们首先要针对具体企业家,进行清晰定位。比如,他的性格是温婉腼腆,还是热烈张扬?他是可爱还是严肃的?

再比如,他的管理风格是专家型,分享型,还是销售型?这些都必须要了解清楚,才能有章有法打造IP。

另外,很多企业家会担心没时间拍视频,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只需要安排一个贴身助理,让他随时跟拍,对企业家进行问答即可。

现在很多成功企业家IP都这么做,雷军和余承东在台上演讲,台下的助理就把视频拍下,剪辑放到平台,完全不需要花老板时间。

所以,助理的角色是非常关键的,他必须要有编导和新媒体运营思维,还得懂老板、会提问,这样才能引导老板拍出好内容来。

2) 多拍出企业家最真实、优秀的一面

我认为打造IP最核心的操作,就是要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最真实、最优秀的一面拍出来。

比如,企业家跟朋友一起吃饭时,一般他的状态是很松弛的,那么在他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就可以顺带拍下来;再比如,在企业家达成一项合作交易的时候,把这个过程拍下来,把他做对事情的过程拍下来,放到线上就可以了。

这其实也是上述说的大前提认知延申的一种方法,因为企业家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个人魅力就容易被挖掘出来,会更容易吸引用户收看。

3)内容选题+拍摄方式

在内容打法方面,选题方向非常多。比如,销售可以聊产品打造,种草可以聊品牌故事、也可以聊企业家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聊用户故事案例,不一而足。

另外,演绎方式是很讲究的,比如我们团队总结的经验:坐着说,不如站着说;站着说不如走着说;走着说,不如访谈对话;访谈对话不如看图说话;看图说话,不如实景表达。这些都是我们的方法论。

最后,我还是觉得,今天的企业家如果不做IP,其实是很可惜的。很多企业家说,我不做IP,我找一位明星做代言、请主播帮忙带货,但明星有创始人懂行业吗?主播有几十年的行业沉淀吗? 她有对用户的亲身感受和故事分享给大家吗,这些其实都挺难的。

有的企业家会想让高管或者前线员工做IP,但万一他们离职了,就会存在公司资产流失风险。但企业家是不会跑的,他们往往对行业和用户认知,都要比员工强得多,所以,我主张企业家亲自做IP,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时代的机会。

来源:私域流量观察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