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沉浸式体验

产品认知上有两种反差很大的模式:广告的认知效率低,但反复播放就有效,而且传播覆盖面广;沉浸式体验的认知强度非常强,一次有效,终生有用,但认知效率非常低,一对一体验,体验到何时?

曾经不被重视的体验营销,为什么现在这么火?

01

bC一体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特定前提和边界条件下的自圆其说,不能无限扩大边界。否则,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2013年是中国营销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未来会屡屡提起。

一是中国电商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标志着数字化的崛起。bC一体化,必须联想到互联网、自媒体、数字化。

二是中国快消品除乳制品、瓶装水等少数行业外,销量见顶,进入缩量时代。缩量时代的增长逻辑,不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追求质量的增长。于是,高端化成为重要的增长目标。

上述两件大事,决定了企业构建围绕高端品质增长的互联网化营销体系。

沉浸式体验,2014年由江西李渡酒厂的汤司令提出,借此打造了“中国最贵光瓶酒”,迅速完成了全国化布局。

沉浸式体验,正是高端化借助互联网营销的一个案例。李渡也通过沉浸式体验获得了快消品行业的广泛关注。

沉浸式体验,就是bC一体化模式中的认知模式。

02

认知模式变迁

不同时代,消费者认知手段不同。

农业社会以口碑为主要认知手段,口碑来源于用户体验。口碑的认知强度高,但传播效率低。

工业社会以大众媒体为认知传播工具。大众媒体的传播效率高,但认知强度低。

互联网时代以自媒体为认知传播载体。自媒体的传播效率高,但认知强度低。
如何做好沉浸式体验-传播蛙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见,认知效率与认知强度是一对矛盾,相互对冲。

从认知强度看,用户体验的认知强度最高;从认知效率看,自媒体的认知效率最高。

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把认知强度和认知效率结合起来,达到相对比较好的效果?基于沉浸式体验的三级体验设计,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设计认知模式时,一定要考虑两方面的效果:一是认知强度广场,二是认知传播效率设计。bC一体化战术体系,强调兼顾两者。

要兼顾两者,就要考虑认知的两方面:一是用户认知方式,如何做到认知强度最高,目前看,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是认知强度最高的;二是认知传播载体与效率。目前看,自媒体的传播效率高。

03

沉浸式体验

自2018年与李渡酒业相识以来,一直在传播沉浸式体验。但是,白酒界一直在使用品鉴一词。

品鉴与体验有什么不同?

品鉴,当然是指产品品鉴。现代产品,如不加暗示,消费者区分是有难度。从细微之中发现产品差异,对消费者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当然,像白酒表演式的品鉴,很快就会被打脸,相当多是不科学的,只有表演性质,甚至有误导成分。

体验,要比品鉴的范围扩大一点,比如,可以扩大到工艺过程、原料等。

体验,一定是基于场景的体验。

场景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会让人聚焦注意力。

近几年,白酒企业玩冰淇淋的不少。我曾经说,玩冰淇淋的白酒企业,只有两个玩明白的。

一个当然是茅台,大家都清楚,此处不表。另一个是李渡,李渡是酒糟冰淇淋。

为什么要玩酒糟冰淇淋?这就是体验中的原料溯源。

消费者都知道,好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原粮酿造。但是,你拍胸脯保证原粮酿造,消费者无感,可能也不信。

如果你用酒糟做衍生产品体验,即使不说原粮酿造,消费者也会自己得出结论。所以,李渡的体验中,很多与酒糟有关。酒糟鸡蛋、酒糟面膜、酒糟泡脚等,就是在体验。

如何做好沉浸式体验-传播蛙

体验,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体验,还是一个还原好产品形成过程的体验。

品鉴与体验的不同,一是标的不同。品鉴,当然是产品;体验,可以扩大到原料、工艺,甚至更高的范围;二是用户感受不同。只要是产品品鉴,用户可能就有强烈的“被设计”感觉。体验就比较容易做到“踏雪无痕”。

沉浸式体验则是体验的最高境界。基本特点就是用户是“演员”,亲自参与。这正是沉浸式体验的认知强度最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自媒体时代,体验者有强烈体验情感的冲动。

04

三级体验

现在很多企业花大代价在做沉浸式体验,但代价太大,以至于难以复制推广。

原因在于,体验的认知强度虽然很高,但体验过程长,单个体验效率极低,无法普及。

现在能够做到三级体验的还是李渡。他们有三级体验体系。

总厂叫总舵,是B端、b端、KOL、KOC、大C的体验场景。这些人有很强的势能,花代价是值得的。

经销商的体验场景是知味轩,叫分舵。完成结构性体验。结构性体验,不是单个体验,也不是一群人体验,而是一个消费结构的体验,比如,1个KOL+2个KOC+3个大C+4个普C,就形成了体验结构。

零售商和KOC的体验叫小舵,实现体验的无处不在,随手可得。

三级体验形成了体验漏斗,从小舵到分舵,经历一轮筛选;从分舵到总舵,经历再一次筛选。

05

体验效果放大

还是前面讲的话题:体验效果虽好,但体验效率太低。难以全面复制。

这是很多企业体验活动难以开展的原因。

其实,体验可以是效率最高的认知活动。原因在于,这是关系、认知、交易三位一体的营销活动,体验者必有关系,关系背书下的体验,信任度更高。同时,体验有效,现场变现,效率很高。

体验效果的放大,有三方面:

第一,体验人员结构,形成闭环的圈子。这是bC一体化的特点决定的。bC关系,本身就是闭环的圈子。当然,不同的品类,bC闭环的圈子不同。白酒是圈层闭环,乳制品是社区闭环,饮料最难形成闭环。营销闭环是效率最高的活动。

第二,C端密度。C端有密度,则b端激活。b端有密度,则B端激活。一旦突破密度,突破临界点,则进入另一个更高层级的市场状态,即制造流行。一旦流行,则大量消费者跟风。

第三,体验效果通过传播放大。在沉浸式体验中,特别注意KOC的存在,他们是体验放大的关键性人物。

什么是KOC?首先,他们是C,是消费者。同时他们有四大特征:爱分享、爱尝鲜、有影响力、专业。

首要要求是“爱分享”,在互联网时代,分享就是传播。四大特征中,符合两项就是KOC,符合四项就是极品KOC。

沉浸式体验过程中,要设计“三感”,即参与感、拍感、娱乐感
如何做好沉浸式体验-传播蛙

参与感,这是渲染式体验的基本功。

拍感,就是打卡拍照发朋友圈。拍感需要场景设计。

娱乐感,让体验者兴奋起来,调动情绪。只要情绪调动,就有分享的欲望。

06

锦上添花

锦上添花,只有花没用,前提是锦的存在。

沉浸式体验的大前提,就是其它认知传播活动是有基本功的。目前看,认知方法不外乎几项:

一是媒体投流。比如电商平台、B站、小红书等。本质上讲,所有付费传播都是广告。只不过互联网媒体相对比较精准。目前看,必须饱和投流才有效。

二是基于终端的传播。比如华与华的超级符号。bC一体化,前提是已经触达b端。因此,把b端的传播充分做好,形成与沉浸式体验的配合,就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是内容裂变。目前的内容裂变有两种模式:一是UGC内容裂变,难度很大,主要难点在于需要创造奇迹;二是有公关价值的PGC内容裂变,容易引起大众关注。比如华为传播的大量内容。没有引爆的UGC,最后淹没在海量自媒体信息之下。

目前,确定性的认知传播模式,一是终端作为传播载体的存在;二是沉浸式体验KOC基于“三感”的传播。其它传播方法,取决于资源投入量和运气。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