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

1

理解这篇文章,要从对局这个字的认识开始。

局这个词,不容易琢磨透,可以组词太多。开局,棋局,局势,赌局,局促,格局,局面,布局……

在我的概念中,不管局包含的时间、空间、要素有多大、多远,但如果没有闭环,就称不上局。

局是能够展开并回收的可以掌控的体系。没有收放自如,就不是自己的局,而是放飞的鸽子。

我是学控制论的,用控制论的术语就是要闭环、反馈。否则,就是不可收拾的局。

好的控制系统,不是只有一个闭环,而是多个闭环,目的很简单,保证系统的可控性。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我之所以一直在传播施炜老师的三位一体(认知、交易、关系),就是它是非常简单的闭环体系,构成了一个局的基本要素。

我提出bC一体化的体系,也是因为bC在中国商业中构成了闭环体系,形成了一个局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中局、大局。

无论多大的局,必须保证商业闭环。

闭环了就可控。可控了,结果就有保障。

02

HBG,双轮驱动

以传统4P为代表的营销体系,现在进入了死局。同时,以互联网平台为特征的营销体系,刚开始,对品牌商就是死局。

营销的变量不多,大约有20多项。后来被浓缩为营销4P,4P下面还有子项,大约有十多项。如果4P再浓缩,就是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本质上就是解决认知与交易问题。品牌解决认知,渠道解决交易。当然,前提是对需求的理解到位。

按照第一性原理,营销就要回归认知与交易。品牌与渠道,不过是解决认知与交易的手段。

认知与交易,就构成了营销的闭环。认知解决消费者“买”的问题,交易解决了厂商“卖”的问题。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解决了“买卖”的问题。买卖,就是中国传统语境的营销。买卖,就是商业的闭环。

在传统营销框架中,西方偏重品牌驱动,中国早期偏重渠道驱动。两者各有独特的外部环境。

西方200多年的现代商业环境,用HBG逻辑,就是大生产、大传播、大分销。

提醒一下。三个大,构成了一个商业闭环。单纯强调某一个是不行的。

大生产,现在已经是世界性生产布局了。

大传播,这是大众媒体寡头垄断的特点。中外均如此。

大分销,这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欧美日的渠道第三方化发展更早,渠道成了效率系统,而不是营销驱动系统。只要解决了用户“买”的问题,那么,渠道“卖”就不是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称西方营销是1P营销,就是主要解决1P(产品、品牌),其它的交给第三方。

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有所不同。首先,虽然中国也有大众传媒,但中国本土企业早期力量薄弱,不像欧美跨国公司上百年的品牌历史,以及进入中国就有规模和资本优势。所以,很多企业早期是靠渠道驱动快速成长的,等积累了一定资本后,才有实力投央视做品牌传播。

渠道驱动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必选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起步晚,终端小型化,于是,深度分销成为中国快消品头部企业的标配。

西方跨国公司在品牌传播上有优势,中国本土头部企业早期利用了渠道驱动优势,后期是双轮驱动。

改革开放40多年了,早期的现实是中国本土企业落后太多,甚至有专家认为中国营销太落后。

现在看来,绝大多数快消品行业头部企业都是本土企业,即使是可口可乐、宝洁等表现比较好的跨国品牌,也是在渠道驱动力方面向中国市场妥协的。

快消品的大多数行业(农业时代的行业例外),欧美和中国都是寡头状态比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的逻辑闭环,一定是全国性闭环。利用大众媒体的品牌驱动,传播边界是全国性的。渠道驱动可以小闭环,能够支持部分“地头蛇“式的企业,但很难复制。长期坚持难度非常大。

小结

大生产,大传播,大分销,三者同时形成闭环,难度非常大,尤其对资源要素的要求很高。所以,绝大多数工业化产业,最终形成了寡头垄断。

传统营销的死局,就是大传播与大分销无法闭环了。

03

双轮驱动,优先级有别

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哪个更重要?

学院派专家强调品牌驱动的比较多,公众强调品牌驱动的比较多。具体到营销专家,专家的强项是什么,就强调什么。只有一把锤子,把所有问题都当成钉子。非常正常。

但是,具体到中国的商业环境,特别是早期,中国本土企业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优先在渠道驱动上突破,则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比较理直气壮地说出渠道驱动优先于品牌驱动的,是陈春花老师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我是比较认同的。

当然,营销属于社会学,无法封闭试验,只能各说各话。好在中国还真有几个试验性的案例可作为证据。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案例1:飞鹤与跨国乳制品品牌的竞争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中国一时成为跨国婴幼儿奶粉的天下,甚至代购盛行。此时,几乎看不到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未来。

现在再看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行业前三名,中国有其二,飞鹤奶粉优势明显。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从品牌历史、奶粉原产地信心以及品牌驱动力讲,飞鹤、伊利不会优于跨国婴幼儿奶粉品牌,早期的差距太大了。

但在渠道驱动力上面,跨国品牌远远落后。跨国婴幼儿奶粉仍然实行国外的代理制,中国本土企业则坚定地搞深度分销。

第三方渠道成熟,渠道驱动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利用好第三方即可。但中国的渠道体系仍然是落后的,深度分销则是弥补渠道效率的有效措施。

15年时间,中国婴幼儿奶粉换了人间。双轮驱动,优于品牌独轮驱动。

案例2:凉茶两大品牌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

早期只有王老吉品牌,由于商标权之争,王老吉的品牌运营方痛失商标运营权,加多宝应急出世。

此时,王老吉的运营方拥有品牌,加多宝拥有品牌能力。这是一个完美的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的营销试验。

拥有品牌的新运营方,很快建立了完善的新渠道。同时,拥有渠道能力的运营方,快速打造了一个新品牌。一时之间,两者旗鼓相当。

当然,后期的价格恶性竞争,缺乏资本优势的加多宝无力坚持。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上述两个案例,有极强的营销试验特色。证明了四点:

首先,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的双驱动模式,截止目前仍是中国最有效的营销驱动模式,不可偏废。

其次,拥有品牌历史和资本优势的企业,利用品牌优势逐步建立起渠道能力,或者在渠道上优先发力,等到资本雄厚时再在品牌上发力,都是可行的。

第三,品牌与渠道驱动的闭环是大闭环。主要是现代品牌理论就是建立在大众媒体“大传播”前提之下的。因为大众传媒有寡头特征,大多数快消品行业表现出了寡头特征。

第四,认知与交易的闭环,谁是起点?一般讲,先有认知,后有交易。但在中国市场,由于渠道关系的介入,关系降低了认知门槛。所以,在缺乏强认知的情况下,也能完成交易。这是中国市场能够做到渠道驱动优先的重要原因。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小结

大生产,大传播,大分销的大闭环体系,遇到中国渠道障碍,无法形成有效闭环。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时间窗口。现在,中国商业体系也进入了三大的闭环体系,但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发展壮大了。

04

电商平台,商户的死局

电商平台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商业的闭环体系。

首先,作为“大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其传播角色不断被边缘化,不再成为传播的主导者。

其次,“大分销”的渠道体系,在中国2C物流体系之下,效率不再有优势。

第三,最重要的是,电商平台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商业闭环,独立完成认知与交易的闭环。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电商平台给商户经营者提供了三重价值:

价值1:给流量。早期流量扶持“淘品牌”,后期谁给钱,流量就给谁。这么做的结果,流量被分散了。这与大众传媒的传播集中于少数品牌完全不同。

差别在哪里?大众传媒的门槛高,只要打造品牌成功,平均传播成本并不高。电商平台的流量门槛低,但平均流量成本非常高,因而流量分散。

一直有人说,电商可以做到品效合一。但是,为什么电商没有崛起大品牌呢?一是消费者随着走,没有持续的消费积累;二是缺乏门槛的品牌投入,不可能打造真正的大品牌。

价值2:认知交易一体化。电商平台的认知与交易,天然一体化。一是电商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低价模式,打折模式,包括现在的直播模式,太容易引导消费者冲动性下单;二是7天无理由退货模式、消费者评价模式,消费者无后顾之忧。

价值3:电商是一套生态,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快递平台,三者结合,2C的快递效率非常高。特别是长尾产品,平时在线下购买难度大,线上下单,效率高。

总结一下。

电商平台的闭环,是单一体系内闭环,完全不同于传统商业的大闭环,门槛低,有利于创业企业起盘,但不利于企业持续积累。有太多的线上企业,甚至做到品类第一,但很快就下滑了,甚至退出线上,转向线下。

小结:

很多依托平台起来的新品牌,最终什么都没剩下。原因在于,对于平台商,平台本身就是个闭环体系。但是,对于品牌商,它根本没有商业闭环。

没有商业闭环,就在平台的局中,没有品牌商自己的局。

05

商业新闭环

对于品牌商,目前营销的最大难题,就是上述两大闭环商业体系都失效了。

传统线下营销体系,由于大众传媒边缘化,失去了主力认知系统(品牌驱动)。同时,深度分销的渠道系统,也只有渠道维持力,缺乏渠道驱动力。主要是大终端系统中,终端与用户的关系不再有效,特别是县级以上城市。通过渠道驱动,带动品牌的能力丧失。

现在有人寄希望于自媒体,搞内容裂变。内容裂变,其逻辑是“传”,与大众传媒的“播”不同。内容裂变引爆,虽然不断创造奇迹,却总是缺乏规律。《超级IP》讲的每个IP都符合,却无法按此打造一个超级IP。也就是说,都是事后诸葛亮。

内容裂变的难度,在于大众情绪共鸣,而且做到长期共鸣。因此,可以期待内容裂变引爆创造奇迹,但不能指望。

内容裂变的最大问题也是无边界,即不是封闭系统。10万+,甚至100万+的点击,在没有封闭的系统中,快速耗散。除非持续引爆裂变。

奇迹可以有,但不能期待持续创造奇迹。

电商平台虽然能够实现平台内闭环,但低门槛只有利于平台和创业期不计代价的流量投机者,不利长期主义者的品牌积累。

注意,我特别强调,品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既是持续传播的长期认知积累,也是持续消费的长期认知积累。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近几年,即使是头部企业,推出新产品、新品牌也不多。新消费品牌的短期成功,更证明了目前商业闭环没有出路。

因此,需要找到商业闭环的新路径。

06

基于全域营销的IMC

新的闭环商业路径,我认为有两条。

一条是基于全域网络的整合传播营销(IMC),另一条就是分布式闭环路径。

基于全域网络的IMC,闭环逻辑与大众媒体的闭环逻辑相似,而分布式闭环路径则是全新的商业逻辑。

基于全域网络的商业模式,有一个基本前提:以全国为闭环单元。因为中文互联网是全国性开放的,没有封闭性。

既然没有封闭性,就需要非常密度的传播量,达到全国性传播的临界点。

怎么在全国性传播中达到临界点?有两种方式:一是内容裂变,达到非常非常高的传播量,从而引爆传播量。这种模式,一方面每天都在头条上见到,另一方面,也很难找到规律复制,属于可遇不可求;二是整合营销传播(IMC)的传播逻辑。

整合营销传播的逻辑,有下面四个关键点:

第一,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扩展到全域网络,包括所有接触点(人货场)及全域网络。

第二,营销=传播。认知与交易的闭环,认知是起点。

第三,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不同于大众传播的“大喇叭使劲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则是“小喇叭同频共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达到传播量的临界点。

第四,互动。互动主要是放大传播的价值。

整合传播营销(IMC)引进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是一个央视传播占主导位置的时候。IMC在当时被视为“科学”“精细”的传播模式,但粗放的大投入有效,谁会在意这种精细传播模式吗?

即使是现在,大众传播已经失效,内容裂变即使大投入也难复制奇迹,但就是没人愿意提IMC。

现在倒是有专家提全域营销,我觉得没有IMC底层逻辑的全域营销,不过是过去“东方不亮西方亮”商业逻辑的翻版。

07

分布式闭环商业

分布式的商业闭环路径,这是我在2015年首次提出来的,2019年,我进一步提出bC一体化的方法论,算是对分布式闭环的完善。

什么是分布式呢?过去都知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的高铁跑得更快,但却没有车头带,驱动力分布在每节车厢上,称为分布式动力。

分布式动力的关键,一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二是所有动力的控制系统在车头,完成分布式动力的集成叠加,成为更强劲的动力。

前面反复在谈闭环,那么,下面就聊聊闭环。

首先,闭环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还是从认知传播角度讲。央视传播在国内是闭环的,各级省市县台也在其覆盖地域内是封闭的。过去有些地方酒厂做央视广告,支付的是全国性费用,收到的是地方市场的销量。原因就在于,央视传播是大闭环。

越是大闭环,门槛越高。

电商平台也是闭环系统。如果不闭环,平台外流量能够进入,那么,平台就无法收取流量费。

其次,闭环有反馈系统。

什么是反馈?就是用“果”调节“因”。只讲因果关系,不是反馈。同时用果调整因,就是反馈。比如,一个员工用心,干得好。“用心”是因,“干得好”是果。领导知道了,表扬了员工,员工更用户。这就是反馈,用果再次影响因。

反馈,有正反馈,有负反馈。表扬用心干的员工是正反馈。水烧开了,关掉火,这就是负反馈。

第三,反馈系统要设立目的。

比如,水要烧到100℃。100℃就是目标,也是水烧开的临界点目标。

水怎么烧到100℃?慢炖是一种方法,但太浪费能源。因为完全封闭的系统不存在,烧水,一定是边加温,边散热。温度上升的速度,不仅取决于加温的速度,也取决于散热的速度。

在营销中,忌添油战术,就是如此。兵力和资源没有一次投足,一次添一点,再加上战争也不是完全闭环,如同边烧边散的烧开水,可能永远烧不开。

传统大众媒体传播,除了大封闭系统外,达成传播密度的门槛高,而没有达到基本门槛的传播,快速耗散。这也是为什么知名品牌虽然已经成名,但仍然要持续投入的原因。

bC一体化,就是分布式的闭环系统,能够一次性把小锅水烧开。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在bC一体的小闭环系统里,烧小锅水,快速烧开。通过多个bC一体系统,形成分布式的“高铁”,跑得更快。

08

bC一体化,战略还是战术?

话题已经聊到了bC一体化。

首先,bC一体化一定是形成闭环系统。

根据bC关系的封闭性,我把bC关系分为三类:一类是圈层bC。比如白酒、精酿啤酒、葡萄酒、茶叶等,bC之间有强关系,并且围绕某个小众因素形成强关系;二是社区bC。家庭用品,比如牛奶,b与C居于相同社区;三是群b群C,比如光瓶白酒、佐餐饮料等,b与C在相对较大的社区匹配。

当然,不是所有品类都能够实现bC匹配,比如矿泉水,消费者是流动的,走到哪里消费到哪里。

只要有一定的封闭性,就能够通过烧小锅水,快速烧开,形成认知与交易的闭环。这正是bC一体化的优势。

第一,三位一体,快速闭环。

三位一体是战略和管理专家施炜老师提出的商业逻辑。他认为,所有商业都可以简化为认知、交易和关系三种基本职能,因为有认知,所以有交易;因为有交易,所以可以建立关系(特别是互联网时代)。

bC一体化之所以重要,就是bC之间存在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前面讲到的bC三类关系,就是根据关系类型,确定认知模式。

三位一体,在最小封闭空间实现快速正反馈。相当于烧小锅水,快速烧开。

第二,三度空间,快速达到临界点。

传统商业逻辑建立在单一空间,比如线下就是单一空间。互联网时代有三度商业空间,线下(现场)、社群和网络。很长时间以来,三度空间商业体系是割裂的,如果有打通,也是基于特定资本纽带的打通,是平台之间 的打通,不是品牌商打通。
全域营销的IMC看新的闭环商业路径-传播蛙

bC一体化的运营,不仅打通三度空间,实现三度空间融合,而且是三位一体地打通三度空间。

认知、交易和关系,叠加在线下、社群和网络空间,就像一小锅水,三种加热方法一起烧,当然烧得快。

09

分布式闭环的普适性

再聊聊分布式驱动系统。这是bC一体化非常重要的商业底层逻辑。

前面聊过,营销闭环的目的,是为了正反馈。达成正反馈,必须在传播密度上达到临界点。

全域IMC的逻辑,就是烧一大锅水(全国性,无闭环),但各有烧水的资源一起用,一起有节奏地烧,尽最大可能找水烧开。

bC一体的商业逻辑则有所不同,寻找最小的闭环单元,就是bC一体化单元。

在最小封闭单元里,认知与交易的闭环,达到临界点,只要方法没问题,在战术上肯定行得通。

最小封闭单元达到认知临界点,时间短,投入小,应该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做得到。

企业再小,也不可能小得不可一战。无论企业大小,都能在局部单元做到饱和。

分布式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复制无数个小系统。其结果,类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火燎原的逻辑,绝不是把所有最小单元都做完,而是做到一定时候,进入另一个爆发临界点。因为只要达到临界点,效应是可以外溢的。

下面用bC一体化的逻辑阐述一下封闭反馈的逻辑。

线下做透一个店。这是bC一体运营的重要方法论。怎么做透呢?利用三度空间驱动力叠加。这是三度空间的逻辑。

线上打爆一大片。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运营方法论。当多个bC单元打爆时,认知会产生外溢效应,特别是社群和网络,特别容易外溢。

一旦效应外溢达到临界点,大量外部资源迅速涌入,完成星火燎原。

分布式闭环,有极强的普适性。当然,运营的复制性也比较大。

传统的大众媒体传播盛行,就是抓住一点(寡头传媒),拼命投入资源,挤压对手。而IMC投入的资源 要少得多,但运营也要复杂得多。当然,结局也是看起来最合适的IMC边缘化,而各种基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咱理论大热。

可以预计,在目前情况下,基于投入的全域营销眀大热,而基于全域的IMC不会那么热。分布式bC一体化的命运怎么样?拭目以待。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