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大家都在说卷,经济不好等。到底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今天写篇文章来聊聊。
我们咨询顾问是餐饮行业接触最直接的角色,包括我们也开店与投资,所以感受是最深的。
随着我们接触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发现了很多问题背后的共性规律。
比如,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价格已经很低了,都快免费了,顾客还是不选择我?
。为什么有些店天天排队火爆,却不赚钱?
。为什么有些店很少人,一坐就是一下午,却还能赚钱?
。为什么前面一两家店很火,开了第三、第四家却生意惨淡?
。为什么曾经几百上千店的连锁品牌,却一下子就倒闭一大片?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产品非常好吃,但生意依然不温不火?
。为什么我干了这么多年,不如干了一两年的人?
......
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共性规律是什么?
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手,一家店还是一万家店,如果你遇到过或者正遇到上面这些问题,你都需要去好好思考背后的本质。
可能有些人会说,是因为团队不够牛逼、资金实力不够、不懂流量呀、大环境不好等等。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对餐饮竞争的本质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
电影《教父》有句经典台词:“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做餐饮、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逻辑。
我们服务的客户中有干了几十年的老餐饮人,也有刚做几个月的新手,我能非常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如果不搞懂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共性规律,可能你干了一辈子餐饮也是在错误方向上做无用功。
如果你搞懂了餐饮竞争的本质,你会在正确的方向上很快就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方式和经营逻辑。
想要搞懂这些餐饮问题的本质,需要我们回到原点去思考——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是流量吗?是营销吗?是钱吗?是资源吗?是团队吗?
不,
是效率。
为什么这么说?
拉长商业竞争史和人类社会进化史来看,都是效率高的淘汰效率低的。
之前从广东到北京需要几个月;后来有了汽车火车,可能就两三天就到了北京;现在有了飞机,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未来可能会更快。
所以农耕时代被工业时代替代,工业时代被计算机时代替代,接下来又迎来人工智能时代。
包括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AI,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现在我们用了AI到咨询和餐饮中去,过去5个人的工作,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解决了。而且很多工作,AI直接提高100倍以上的效率。AI真是效率革命工具,而AI时代已经到来,早拥抱早受益。
商业社会的发展特点就是不断地提高效率的过程,而且效率会越来越高。
同理,餐饮竞争的本质也是效率。
效率,一个门店和另一个门店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个餐饮企业品牌和另一个企业品牌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
而效率不是指出餐快,翻台快,而是餐饮企业或者门店的整体效率水平,是企业总成本和总价值的对比结果。
同等价值,谁的成本更低,谁的效率就更高;或者,同样成本,谁提供的价值更多,谁的效率就更高。
比如,同样一杯15块钱的奶茶,你成本10元,我成本5元,那我的效率就比你高。
或者,一杯同等品质的柠檬水,你要卖15块才能赚钱保本,我卖4块钱也能赚钱,那我的效率也比你高。
再进一步去对比,
同样2万块的房租,有些店一个月卖10万块,有些店卖30万,谁的效率高?
投资100万,有些店半年收回成本,有些五年都回不了本,谁的效率高?
卖50万一个月只要10个人,你卖20万却要20个人,谁的效率高?
所以,效率才是餐饮竞争的本质。
不要责怪大环境问题,也不要责怪大家都在做低价,也不要责怪餐饮太卷。
因为现在餐饮竞争的程度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对效率的要求也更高了。
你生意下滑,你品牌竞争不过其他品牌,或者老手打不过新手,本质都是因为你的效率没有别人的高,这和你做了多少年餐饮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然才成立不到几年的瑞幸咖啡怎么会超过近百年的星巴克。
我发现很多餐饮人,尤其是餐饮老板和决策者,不去思考效率问题,比如企业战略层面的、门店层面等都好,反而盲目做营销推广,买流量、盲目扩张……
效率是1,其他都是0。根本问题没思考清楚,再多的营销推广都是徒劳无功。
哪怕像西贝或海底捞这样的大品牌,在孵化新品牌中,我们也发现会犯同样的错误。
餐饮是一个很踏实、实事求是、遵循市场规律的行业,来不得半点儿虚弄。那些前期花里花哨的网红品牌,等流量红利一过,最终还是得拼你的效率。
而效率,就是竞争力。
谁的效率更高,谁的竞争力就更强,就能赚到钱。
比如典型的案例,北京的南城香快餐,号称快餐领域的坪效之王,一个不到100平方的店别人最多卖一万块。南城香一天可以卖五六万,这个效率是其他快餐品牌的5倍以上。
南城香从全时段社区餐饮定位、聚焦开店策略、爆品的打造、高效的门店激励机制、飞碟型的组织模式等等,都是围绕提高效率而设计和迭代。
谁能一直保持高效率,还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去不断迭代优化效率,才能持续经营下去。
就像拼多多的市值今年超过了阿里巴巴和京东,成为电商平台的一哥,但员工只有9千多人,而阿里却有25万以上。相当于拼多多只用了阿里1/25的人,做到了比阿里还高的市值!可见,拼多多的人员效率和组织效率远远高于阿里巴巴。
餐饮行业里,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效率改革的就是“萨莉亚”案例了。
听说当时是直接降价70%,现在达到人均35元,在西餐赛道里算是价格非常低了。然后根据这个降价幅度去倒推怎么实现赚钱——包括从全职改为大部分兼职工、食材供应链成本重构、出餐效率的迭代等。
所以就看到了现在的萨利亚,也被号称“沙县小吃”版本的西餐,近几年还能每年增长20%以上,利润也是在持续增长(部分数据来源网络)。
很多人在餐饮行业赚了钱,大部分都是外部因素大于内部因素。比如做的早,或者在某个区域竞争小,有红利,莫名其妙赚了钱。
一旦有新的品牌进来了,然后就不知所措了,再加上宏观经济没那么好,只能眼睁睁看着营业额下滑,然后病急乱投医,乱听课和盲目听不同的人意见。
一旦生意不好,不管新手还是老手,常见的三个盲目动作:低价打折促销、盲目增加品类、偷工减料减人工。
就像溺水抓到救命稻草一样,但是折腾后,发现生意还是没起来。
之前有个做了三十年的中餐老餐饮人找我们,因为最近经济环境不那么好,加上大家都在低价竞争,新手又不断进来,他也不得不加入这个价格战,但是也很痛苦。因为不打折,没人。打折,没利润。
如果你的综合效率实在是拼不过别人,我们就会建议一些客户稳住大本营,在竞争相对不强的地方里扎根,比如在某个区域聚焦开店。
这个和战争的逻辑一样,打胜仗的本质就是“以多胜少”,以多胜少就是比拼谁的效率更高。
全国打不过,就集中兵力优势,在对手和市场竞争不强的区域里开店,占山为王,也是一种策略。
我们有个河南火锅客户,前期盲目扩张,全国很多店基本不赚钱,后面我们建议收缩战线,聚焦河南,做深做透。毕竟,大力出奇迹,快速扩张的赚钱红利过去了。现在是存量市场里拼杀。
好了,我前面用了这么大篇幅讲了餐饮竞争的本质是“效率”,而不是资源、钱、流量等,是因为碰到太多太多的餐饮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做了太多无用功了,只能啰嗦了很多。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我已经知道效率很重要了,然后呢,怎么做呢?
好,下面我继续分享,在餐饮行业里,主要包括哪些效率,哪些效率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应该在哪方面花时间更有效。
(本文虽然在讲餐饮,其实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感兴趣可以继续看下去)
之前看到眉州东坡的董事长讲了一句话:“结构效率一定是大于运营效率”。这里指出了结构效率是大于运营效率。
很多餐饮人在品牌超级符号呀、抖音流量呀、组织管理、文化制度、运营细节等做得非常好,但门店和品牌依然是打不过那些团队没那么强的对手,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运营效率做得很好了,却忽略了对结构效率的重视。
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效率就是“认知效率”,也是被非常多人忽略的效率,很多团队和门店盈利模型很优秀,但就是做不大,导致努力几十年都事倍功半。
所以,餐饮的三大效率和重要性排序应该是:认知效率>结构效率>运营效率。
这个观点虽然也看到有人提过,但都没有讲清楚,我说说我对三大效率的理解(下面也会分别解释这三大效率的是什么意思)
1、认知效率
认知效率,简单理解就是怎么快速地让消费者知道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有什么不同。
这里包括两个点:
第一,品类认知效率
你选择了什么品类,就决定了你的生意规模上限,也决定了你的获客效率。
比如,你选择了广东肠粉,就注定开不到全国去,也注定是做不到像海底捞这样的规模。哪怕你认知和团队实力比海底捞的强,但都会事倍功半。
再如,你选择了一个非常冷门小众的品类,虽然竞争小,但你的获客成本会非常高。因为你要教育消费者,要花时间告诉消费者你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本。
当然,选品不只是看认知效率,我们还会看供应链的稳定性、出餐的效率等纬度。但如果你的品类认知效率很低,就注定了你能做多大和做多久。
就像你选择天水麻辣烫这样的品类,虽然流量红利大,但是品类流量红利一过,生意就会急速下滑。
我不是事后诸葛亮,去年天水麻辣烫火的时候,我就分享过我的观点了,这是商业规律,容不得半点儿戏。
如果你说只要做快速招商收割一波的赚钱模式,那就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内。
这也是为什么粉面、火锅、烧烤等品类会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品类经历过的时间考验和需求考验。
最近有些地方特色品类也在崛起,比如贵州酸汤火锅,新疆手抓饭、新疆米线等,这些特色品类背后国家对地方旅游经济的扶持和新媒体传播红利,会有品类红利,但是否长久,要看你开在哪里,怎么开。这背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不管如何,这些品类红利本质就是需供关系的博弈,等越来越多人开店了,需求没有持续增长,就会有一批门店倒闭。后面拼的就是结构效率和运营效率了。所以你要想清楚你想赚哪个阶段的什么钱。
第二,品牌认知效率
我们经常说的超级符号呀、品牌定位、品牌名、广告语、门头战略、广告传播、请明星达人等,本质都是在提高品牌的认知效率,让顾客快速知道你和选择你。
拿门头获客来说,蜜雪冰城的门头设计是最典型的代表了,成为街道上最靓的仔,品牌认知效率非常高。我们给小吃快餐品牌规划门头时,也会采取类似策略。
但门头不一定都要设计成蜜雪冰城这样,因为品牌认知效率的高低还要看客群调性和品牌定位问题,就像Manner咖啡如果也像蜜雪冰城和幸运咖一样,门头获客效率反而会降低。
毕竟,消费者看到了一个门店,不一定就会进去。品牌定位背后就是在筛选客群,而门头就是品牌策略的视觉表现。
包括我们会给南京一个“冷锅串串”的品类词改成“老成都风味串串香”,还没做任何活动,营业额提升30%以上,本质就是提高了品牌认知效率,让更多人快速知道你是什么。
所以,我们做战略定位、品牌定位,本质就是在竞争生态链上做了调整,让你获得竞争优势。然后再通过品类调整、品牌传播和门店设计等,提高了认知效率,让顾客快速选择你。
努力是战略与认知的杠杆。这一步做好了,后面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
2、结构效率
结构效率是三大效率里被最多人忽略的效率,而且很多人做了很多年餐饮可能从来都没听过还有结构效率这一说。
就像我们盖房子,结构不稳,再好看的门窗都可能会倒塌。
餐饮也是一样,而餐饮品牌最基础的竞争单元就是单店了。所以更多的是单店的盈利结构是否高效。
而结构效率越高,说明门店盈利模型越优秀,投产比也越高。
毕竟单店能盈利,连锁才有戏。单店不盈利,连锁也很快倒闭。
根据我们实操经验总结,门店结构从前后的层级顺序排列,分别是:
商圈结构决定客群结构和需求结构,客群结构决定了产品结构和定价结构,然后决定了团队配置结构和门店前厅后厨的空间结构,接着就决定了你的业务结构和成本结构,最后就决定了你的生意模式。基于这些结构,计算出了你的投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投产比模型,这就是单让店盈利结构的核心逻辑。
可能上面段话你听着有点绕,我举个做菜的例子。
就好像你今天要请人到你家做客,你要给他们下厨做饭招待。
首先,你今天来了什么人,就决定了他们的需求目的是什么。比如有好朋友,可能就是来玩玩聚聚;如果是你喜欢的人,可能就是想借着这顿饭发展进一步关系了(你懂滴)。这个可以类比我说的商圈结构决定了客群结构和需求结构。
然后,基于来的人和需求目的,去准备什么菜和东西、以及花多少钱。如果是朋友,可能就是一起烧烤或火锅,然后买点酒一起喝下。如果是情侣,那就要准备浪漫一些的东西了,比如牛排红酒呀、玫瑰花等。
接着,就是你可以配置你的分工和成本了。比如哪些是请人做,哪些是自己做,最后花了多少钱等。这就是后面的团队结构和成本结构、业务结构、投资结构等。虽然类比有点牵强,但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个意思。
(还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交流:guaishou713)
所以选址就是选客群和选需求。不同商圈结构,就决定了不同产品结构、定价和资源配置、以及最终的生意模式。
比如你选在旅游景区,你的顾客群特点就是流动性强、爱尝鲜的游客客群,你需要重视流量获客大于复购。你的产品结构设计时要多一些流量型产品,让顾客到店愿意拍照分享。包括这时你在营销获客的团队投入要更多一些。
比如在重庆看到有个火锅品牌“瓜西西”就是这个模式打法,围绕景区去开店。
你选在社区周边,你的客群可能就是流动性较弱,不爱尝鲜,生意模式是以高复购为主。所以也决定你的产品线要多一些,选品要选那些经典款。根据社区消费力,定价也不同。
很多网红店选在纯社区商圈,一般前三个月风风火火,尝鲜过后没复购,后面只能倒闭。根本原因就是产品结构和商圈结构不匹配造成的。
包括我们服务过的一些客户案例,后面能够逆势增长,主要也是我们优化了单店盈利结构,让各个结构更适配,提高了结构效率。
结构效率是餐饮门店盈利的关键和根基,门店盈利是品牌连锁的根基(快招除外)。
所以搞懂了结构效率,你在运营管理和营销流量上下功夫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3、运营效率
最后一个就是运营效率了,这个很多餐饮人比较容易明白。说白了,就是如何将80分的生意做到90分,提高顾客的体验和降低管理成本。
比如在门店合作模式上,是用加盟还是合伙联营还是直营模式。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合理的薪酬体系设计、找到好的人才团队、顾客动线设计等动作,提升运营效率。
比如海底捞现在认知效率和结构效率基本固定下来了,现在基本只能在营销推广上、服务体验上去做一些优化。
但是门店的三大效率是随着消费需求和趋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你的效率结构也要变化,不然就会被更高效率的品牌替代。
所以像海底捞这样的大品牌,最大的风险就是结构效率。
大环境一变,船大难掉头,这就非常考验团队的魄力和决断力了。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和品牌的机会所在,大品牌看似很强大,其实也很脆弱。
今天的万店千店品牌,可能明天就不见了。
今天的一家小店,可能明天就是千店万店品牌了。
所以,做餐饮搞懂了竞争的本质就是效率,效率上来了,竞争力也就提升了。
后面就是如何通过各种协同的经营活动去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比如人才组织、供应链效率、品牌管理等。
餐饮虽然这两年倒闭率很高,那是因为新手进来太多了,都是不够敬畏餐饮,不懂餐饮的人。
中国目前4万多亿市场规模,还在持续增长。而且中国餐饮的连锁率不到20%,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60%以上。中国餐饮的品牌化竞争才刚刚开始呢!
包括中国餐饮出海的机会和县城市场,我们今年做了很多县城市场的客户,发现竞争并没有那么大,大家都是在低纬度的竞争。有机会给大家分享下我们打县城市场的案例。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定地专注餐饮行业,因为餐饮不是垄断型行业,每个人进来都有机会,哪怕你没多少钱没多少资源都好,只要你不断提升认知水平,脚踏实地,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中国的餐饮具备非常大的机会。
来源:怪兽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