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品牌、特别是新型品类时,我遇到很多创始人初期容易犯的一个错:不知道怎么选合适的渠道(线上/线下),所以会全渠道覆盖去测试,最后因为团队人力和预算限制,导致每个渠道都做不好、浪费时间成本。
为什么渠道的选择非常重要?
渠道是消费者体验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关乎品牌是否能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同样新品,出现在同样一个城市的 ole精品超市和和永辉超市,给人的品牌预期和背书效果也大有不同。
一个新品的推广顺序应该是,定渠道、基于渠道的传播策略、内容;
如何给新品选合适的推广渠道呢?
我操盘品牌,主要看三点:
品类属性、毛利高低、团队配置
• 品类属性决定了“选什么渠道”
• 毛利高低影响“渠道推广资源如何配置”
• 团队能力决定“渠道策略如何落地”
1、思考品类属性
A、品类线上化率
整个品类行业销售总额里,线上和线下哪个占比高?
这决定了你在选择销售渠道和搭建市场团队时,应该以哪个为重、资源向那边倾斜。
例如我之前操盘食品酒水这种及时消费的,80% 销售来自线下,所以新品牌在选渠道时,线下销售是核心、必选项;一开始就做好找靠谱的销售团队去开拓各类零售渠道。如果资源不充足,甚至开始都不会做线上渠道,把全部资源放到线下开拓。
再比如我服务的个护品牌,线上占比更高,传统和兴趣电商就是必选项。起步期可以忽略线下渠道
线上和线下侧重,背后能提前准备很多东西,团队架构、推广成本、管理模式等。
99% 的初创品牌没有能力支持全渠道开拓;深耕 1-2 个渠道、打透,再扩展,是正确做法。
B、品类心智认知度
普通消费者认识这款产品功能的成本高还是低。
所有品牌最后争夺的都是消费者的心智认知。
高成本,例如很多保健功能类食品,消费者难以凭个人判断产品质量好坏,品牌方掌握更多信息权,这类产品就更适合线上这种能高密度展示产品信息的渠道。
前几年我服务的一个宠物罐头品牌就是如此,产品质量好坏大部分消费者难以辨别,新品牌如何获得消费者信任、完成破冰?
内容形式上视频比图文更好,需要大量背书、建立消费信任,直播、短视频种草、达人演示是必备的内容推广形式。所以几个主流内容平台怎么选,哪个是主力,一目了然。
新品类也是如此。
低成本,意味着行业透明度很高、消费者认知度高,线上线下都可。
C、流量敏感度
一个是看产品使用效果能不能直观展示
能直观展示使用效果的产品,更适合视频、直播形式;例如彩妆,例如很多装饰作用的小摆件等;
二是产品设计包装是否自带话题
例如我之前做的 IP 联名类产品,IP 自带话题,所以我一定会用短视频放大 IP 影响力、制造话题。
所以,线上兴趣电商渠道是必选项。
2 毛利高低
毛利高低会限制渠道选择和基于渠道的资源配置。
产品能不能在渠道高效动销,由推广策略+预算决定。
预算就来自产品毛利决定。
很多品类要在某个单一渠道跑通、盈利,都有基于的毛利水平要求;
例如,要在 DY 营销,一般来说,毛利至少不能低于 50%。
再比如为什么DY、小红书销量最高类目基本都是彩妆个护为主,因为毛利高,品牌方有足够多的钱推广。
毛利高,品类任何渠道都可以选,且可以多个渠道配合推广;
毛利低,新品牌前期就得聚焦发力单一渠道。
举例我操盘零食类目,行业毛利基本就在 40% 上下,不算高,达人合作费、投流费、仓储物流费等综合考虑,起步期就不适合单靠达播,利润跑不正,而需要短视频种草去承接;线下进驻零售渠道,除了要给经销商分成,还要考虑一些零售商超的条码费、推广费,综合考虑下,有些传统商超就不适合初期进驻。
3 团队能力高低
团队能力是一个限制条件、影响到你选择的渠道,是否能落地执行。
大部分初创企业起步期无法招到非常优秀人才加入的,但是品牌要想在 DY、小红书、视频号、线下零售销售等任何一个渠道,拿到结果,都需要高效、专业的团队协作,对团队能力要求高。
这就需要创始人在选择了推广渠道后,综合判断团队能力优劣势,能将哪一个渠道的推广有效落地。
聪明的创始人,会选择带着镣铐跳舞,即使品类属性、毛利允许有更多渠道选择,但会综合团队能力,前期聚焦单一渠道打透。
举例
前年服务的一个酒水品牌,创始人自信有资金实力,起步期全渠道推进,经销商、商超、私域、团购、电商、定制……半年后找我吐槽,为什么产品进驻了这么多渠道,但是动销这么低?事后找分销商和零售渠道调研发现,产品进驻渠道后,品牌方没有后续的推广动作,为什么没有,因为团队没有专业、齐全的市场团队,为什么没有,因为创始人把大量预算花在销售忽略了市场,导致招到的市场团队不给力。
来源:冰瑞B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