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传播的三大模式

我与场景营销专家方刚老师梳理了一下营销传播模式的变迁。

农业时代是口碑,典型的C2C传播模式。消费者向消费者自主传播。好酒不怕巷子深,再深的巷子,只要有好酒,就有人传播。

进入工业时代,有了大众媒介,于是诞生了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广告传播,基本模式是F2C,即厂商直接通过大众媒介向消费者传播。经典品牌理论都是建立于F2C传播逻辑。

超级符号是中国的特例,通过终端为媒介向消费者传播,传播逻辑是B2C。

平台为王的流量时代的传播逻辑是P2C,通过平台付费模式向消费者传播,本质上与F2C类似。

现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逻辑,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C2C传播逻辑,消费者向消费者传播。

兜兜转转,传播又回到了C2C模式。这是历史的轮回,也是营销的回归,回归到了营销本质。

01

付费的都是广告,UGC才是口碑

大众媒体广告(F2C)当然是广告,超级符号是付费的广告,流量是广告,大咖代言是广告,小红书是广告。

凡是付费的都是广告,有时只不过换了个广告形式。在互联网媒介上的广告仍然是广告。

只有UGC不是广告。广告的形式,不论传播内容是什么,内容都是PGC。超级口号是PGC,超级符号是PGC,抖音也可以是PGC。

UGC传播的三大模式-传播蛙

只要是PGC,就是伪装成用户创作内容,不是真正的用户。当然,专业的PGC有时也能引起用户共鸣。

UGC是不付费的,当有厂商向UGC付费时,又转化成PGC了。还是广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户愿意创作UGC免费替厂商传播呢?

02

口碑与UGC

口碑是传统说法,UGC是现代词汇。

UGC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口碑,或者,口碑是农业文明时代的UGC。

相同之处在于用户创作,差别之处在于内容形式和传播的工具。

口碑与UGC在传播上有两大重大区别:

第一,口碑往往是“一对一”传播,而UGC在互联网媒体上是“一对多”传播。

无疑,UGC所追求的和效率更高。

第二,从传播链角度看,UGC的转发便利性,更利于传播的发散。相反,收敛式传播很难形成传播密度。

密度即口碑,密度即品牌,密度即认知。广告之所以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就是要形成认知密度。

UGC之所以不断创造传播奇迹,就是因为当UGC在传播中发散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传播密度。

互联网传播是去中心化的,但恰恰能够创造中心的奇迹,就是当UGC传播发散时,形成海量的传播密度。

UGC传播的发散性,主要在于转发便利。如果内容有情绪共鸣,转发又有便利性,那么,创造传播奇迹也不怪了。

03

爆款 UGC

真正的UGC是用户免费、自愿创作的,好的UGC是情感驱动的。这是爆款UGC创作的两大前提。

第一个前提,就是好产品,超出用户预期,以至于用户愿意免费表达。表达的目的不是取悦厂商,而是自我表达。

但是,如果仅仅表达产品好,就免不了有广告嫌疑。只要有广告嫌疑,UGC就变成了PGC,不可信。

于是,第二个前提就很重要了。要在UGC中表达情感。

好产品,让人进入理性状态;情感表达,让人进入感性状态。这才是完美的UGC。

UGC传播的三大模式-传播蛙

UGC的传播逻辑是:共情,共鸣,共振。

没有共振,就没有传播密度。因为UGC的传播符合共振原理。

同频共振,前提是同频。因为同步,微波的力量可以叠加,从而形成共振。比如,如果士兵过桥的频率与桥梁的频率相同,桥梁在共振之下就有垮塌的危险。

那么,什么因素能够让用户创作UGC时共情呢?答案是场景。

04

场景,UGC,场景部

什么是场景?克里斯坦森说是Jobs To Be Done(待办任务)。这是完美的定义,但足够理性。

我通过GPT问了一个,回答是八大因素:时间,地点,角色(和社会关系),事件,目标,情景(背景),互动,情感氛围。

场景八大因素中,有太多的情感因素。这是UGC创作的诱因。

场景两个字,有人分解为场和景。场景是物理空间,理性因素主导;景是心理和社会学因素,感性主导。

中国快消品已经进入缩量,表明数量满足时代已经结束,品质满足和情感满足成为主要需求。这正是UGC创作的两大前提。

UGC传播的三大模式-传播蛙

用户的情感、情绪是可以通过场景设计诱导的。这正是场景营销的创意空间。

场景营销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产品满意,二是情绪(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创作UGC。

正因为场景对于C2C传播极其重要,我与方刚老师在推动企业建立场景部,取代原来的品牌部和市场部。通过组织职能的转换,改变企业的传播逻辑。

05

UGC传播的三大模式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UGC传播的三大模式。
模式1:圈层模式C2C

次高端以上白酒,精酿啤酒,高端茶等,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圈层。表现为3K驱动的传播,即KOS(意见销售员),KOL(意见领袖)和KOC(意见消费者)。

圈层通常是相对封闭的,按照KOS→KOL→KOC→大C→普C的传播路径,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层内形成影响力。

高端,个性,分众和小众,适合这种传播模式。李渡的沉浸式体验,明仁的场景营销,都属于此类模式。

圈层虽小,但当圈层叠加时,就诱发流行。比如,名仁过去做深度分销,一个县铺货数千,仍然动销困难。但通过烟酒店TOP50,就能够在一个制造流行。

圈层模式的C2C,制造的是消费领域的鄙视链。没有大传播,却有大收获。

李渡的沉浸式体验,体验追溯品质,仪式感诱导传播。
模式2:平台模式C2C

金星中式精酿的爆发,属于平台C2C传播模式。一方面,大量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参与了UGC的创作;另一方面,平台发现了爆款UGC,给予流量支持。因为平台也需要不断创造奇迹,制造爆款UGC,愿意“见苗浇水”。

模式3:大场景C2C模式

我们通过把用户当作个体,UGC的创作也是用户个体,但在大场景中,用户是群体。基于乌合之众的原理,当群体中的某些人开始传播时,会影响更多的人参与。

比如,我们在白酒宴会中,就发现只要有仪式感,就容易诱发拍感,拍照,发朋友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集体行动。这种传播模式,只要连续数次或数十次,就能够制造流行,至少在小区域内流行。

三种不同的传播模式,适用不同的品类。

圈层C2C是有边界的传播,影响特定人群,在小范围内形成密度。

大场景C2C传播是区域性的传播,传播也是有边界的,传播密度可控。

平台C2C传播是无边界的,容易形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成为热搜。这种爆款形式的传播,第一轮传播是UGC本身的传播,第二轮传播是蹭流量的跟风传播,第三轮传播是现象级案例的总结归纳式的传播。

上述三种模式,圈层C2C和大场景C2C已经掌握比较可靠的方法论,平台C2C的方法论比较难,或者说有运气的成分。毕竟,这种无本万利的爆发式传播,幸运儿只会是少数。但偶然性是有的,底层逻辑是有的。

06

C2C传播是时代营销入门证

现在进入了媒介的丛林,而传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播密度。

媒介的丛林,让公众的注意力分散了,不容易通过付费模式形成强在的集中注意力。在大众媒体寡头时代,虽然央视广告费很贵,但注意力是方式聚集的。

因为公众注意力随着媒介的丛林而分散,不容易获得传播密度,因而,有发散效应的C2C传播,就非常重要了。

付费的传播成为辅助,不付费的传播成为主导。企业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然而,不付费的传播,需要新的方法论。我们倡导的场景营销,主张建立场景部,培养一批掌握C2C传播逻辑的队伍。

没有这些,就没有时代营销的入门证。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