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讲场景营销,有人问,是不是要续写《新营销4.0》啊?
没有新营销4.0了,只有场景营销。
新营销就是场景营销。
01.
从新营销到场景营销
我在上世纪80年代读书那会儿,非常流行词语带“后”字前缀,比如后工业社会。
当时很多国外的未来学家讲这类话题,我很感兴趣。比如,《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但中国当时还没进入工业时代,所以对后工业社会无感。
后来才知道,带“后”字前缀是一种语境。一个时代即将过去,但新时代仍然很模糊,难以定义,于是用带“后”的前缀,表明一个时代即将过去。
进入90年代后,互联网崛起,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于是,后工业时代这个词消失了,后工业社会之后就是互联网社会。
进入2010年代后,电商普及,互联网深入传统商业,于是,马云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现在看来,不是所有的“新”都实现了,新技术、新能源落地比较好,新制造有很大进展,新零售则相对失败。
不仅马云提出了“五新”,各行各业都本着“用互联网把行业重做一遍”的逻辑,提出了各种各样带“新”字前缀的词汇。比如,《新经销》创始人赵波提出的“新经销”,以及我提出的“新营销”。
带“新”的前缀,与带“后”的前缀有什么不同呢?
带“后”的前缀是旧时代即将过去,新时代仍然不明。带“新”的前缀是新时代已经来临,但主体仍然不明朗。
“后”总将过去,“新”总会明朗。于是,新经销明确就是B2b,新营销明确就是场景营销。
所以,新营销是朦胧时代的场景营销,场景营销是清晰的新营销。
02.
新营销是场景营销的分析框架
导向这个东西是隐性的,在思维深处。比如,整天喊着用户导向的人,可能骨子里是产品导向。如果场景营销挂在嘴边,但分析工具是4P,那么仍然是用户思维。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嘴里说着场景,思维却经常回到用户细分。
用户思维的重要成果是4P分析架构。很多人把4P说成是4P理论,实际是分析架构。遇到营销问题,拿4P架构分析,大差不差。所以,我说4P是万能分析框架。
《新营销》好就好在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架构:场景,IP,社群,传播。
正是这个分析框架,引伸到了场景营销。
场景是产品逻辑,IP是品牌逻辑,社群是连接逻辑,传播是营销逻辑。
上面这段话,实际上是想建立新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对应关系。因为传统营销的分析框架是4P。
在新营销的分析架构里,场景是出发点。所以,新营销是场景导向的。
其实,最初提出新营销的分析架构时,并不是很笃定的,只是有这么一个方向感。
在前沿的十字路口,一定要有方向感。也许未来的路不知道怎么走,但一定要有良好的方向感。我在20年前采访一位老总时,他说了教员的方向感。一是当101质疑“红旗能扛多久时”,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教员与张国焘发生路线分歧时,他说“北方抗日”;在大国势力想“划江而治”时,他说“打过长江去”。
方向感不是方向,不是路径,只是大致的方向。
从方向感到方向,需要探索。
《新营销》之后,其实是方法的探索期,以方法求索方向。走得通的路才是路。
场景导向的路能否走通,取决于IP和社群之路能否走通。
IP之路,大量企业已经走通,只不过主传播媒介从博客到微信,再到抖音。主媒介变了,传播逻辑也在变。反倒是品牌之路越来越难走。但是,品牌是灯塔,我从来不否认仍然需要品牌。因为IP经常无厘头,但品牌是带有价值观的,品牌更长久。
新营销最难走的路其实是社群之路。可能有人会说,基于社群的营销,曾经很火爆啊!比如微商。
社群商业的火爆,其实多数是割韭菜,那是滥用社群,是营销的边缘。真正的社群之路是bC一体化用户运营。
没错。通过b端触达C端的用户运营,才是可以支撑行业巨头的社群之路。
用户运营,一定是未来的主方向。用户运营的主体不是线上,而是三度空间结合,而bC一体化用户运营才是正道。
线下强关系,社群强互动,线上便于交易。这是基于三度空间的用户运营。所以,《新营销3.0:bC一体数字化》,很多人觉得看不懂,不知道它在新营销三部曲中的价值。
用户运营不是抽象的,是基于具象场景的用户运营。正是在场景中,洞悉了场景中所有成员的真需求。
到此,新营销从营销导向,在分析架构上走通了,并且在营销驱动力上也走通了。
传统用户导向的营销有四个支持体系:
相对应的,场景导向的营销也有四个支持体系:
新营销不仅是场景导向,而且有分析架构,有驱动力系统,有组织保证。这样就不会面临很多营销理论的困扰:理论挂嘴边,分析回归习惯,行动无组织支撑。
03.
场景洞察
营销的用户导向之所以成立,源于用户细分,或者市场细分。
越是细分,把握越精准。这是用户导向的灵魂之处。但是,用户导向有一个致命BUG,就是越细分,越难触达。无论是传统营销的“人找货”,还是互联网模式的“货找人”都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场景导向的灵魂是什么?
很多人的场景导向,实际上是场景细分,是用户细分的一种。用户细分,本来就没准备触达。
欧美的传统营销,渠道是第三方,品牌商只能做到信息触达(比如广告)。
中国的传统营销,除了信息触达外,有了深度分销到b端,甚至有了终端导向。有了一定触达机会。
真正促使我下决心说出“新营销就是场景营销”这句话,是与空手老师参加江小白的梅见场景营销工作坊,形成了对场景的定义。
对场景的定义很多,比较著名是克里斯腾森的“待办任务”(Jobs To Be Done)。我查询GPT的答案是七要素:时间、空间、角色、目标、情景(背景)、互动、情感氛围。
从营销角度,我现在觉得用下列要素更合理:时间、空间、角色和关系、待办任务、程序(流程)、情绪、仪式感。
上述定义分为三部分:
第一分部是场景硬约束边界:时间,空间,角色和关系。
第二部分是场景软约束或新需求:待办任务、程序。
第三部分是场景输出:情绪,仪式感。
第一部分,决定了场景导向与用户导向的巨大差别。用户导向是相同用户的相同需求,所以要细分找到更多的相同之处。
场景却是在相同时间、空间,不同角色和关系背景下,找到相同需求。这些相同需求,决定了“待办任务”,以及流程。这是场景要素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完成了待办任务,输出的是什么,就是情绪、仪式感。这正是营销可利用的要素。
场景营销的灵魂,就是上面的场景要素中。通过洞察特定硬约束边界下的任务,洞悉需求,找到“解决方案”。所以,场景营销提出的不是产品,而是围绕产品组成的“解决方案”。
洞察场景需求,不是用户个人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不是单纯的产品方案,但产品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就是场景营销的灵魂。
正是在这一点,超越了用户导向的营销。
04.
深度触达场景
场景可以有很多细分。但是,我在场景营销中所讲的场景,首先是消费场景。
从消费场景中发现需求,找到解决方案。
但是,场景又很多。消费场景、销售场景、生产场景、推广场景等。
不能触达,正确理解消费场景,场景只能是想象。
深入消费场景,发现用户是鲜活的,用户需求也是受环境制约的,受社会关系制约的。
那么,怎么触达场景呢?答案是bC一体化。
没有信任背书的触达消费场景,是对用户的干扰。
当然,也不是所有消费场景都能触达,因此,我把能够深度触达的消费场景又称为种子场景。
相比于用户调研,深度触达场景对需求的理解,将更准确。
05.
第三营销范式
怎么看待场景营销的价值?
最近与场景研究院空手老师交流,他说场景营销是第三营销范式。我很认同。
营销有三大导向:产品导向、用户导向、场景导向。三种不同的导向,确立了三种不同的营销范式。
产品导向是稀缺时代的营销范式,基于不同用户的共同需求。用户导向则是在产品丰富的情况下,关注用户的个性。因此,用户导向表现为持续的细分。
场景导向有两个不同的思考方向:一是场景的社会性决定场景任务,时间、空间、人物关系和角色,成为决定场景的硬边界;二是满足场景需求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待办任务)。
这丰裕阶段的营销思维,也是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思维,是上述两者结合产生的营销体系。尽管场景这个词已经火爆了十多年,甚至有滥用之嫌。
改革开放后,提出各种营销理论的人不少,但总体上没有脱离4P体系。4P体系的背后是用户导向。
没有场景,只能触达抽象的用户,在场景中的用户才是鲜活的。
没有互联网和自媒体,信息规模化触达用户只能是硬广告和公关模式,而互联网UGC裂变创造奇迹的IP模式,才有可能出现。
《新营销》三部曲之后,再无新营销,只有场景营销。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