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

什么是场景?

我研究了大量从营销角度讲场景的描述,大致有两个角度:一是时间/场所,这是场景的功能性角度。这个角度非常容易进入细分逻辑,从而与现代营销逻辑兼容,把场景营销视为用户导向营销的一个分支;二是情景营销(Contextual Marketing),这是情绪性角度。非常符合当下互联网情绪消费的热点。

功能性角度的场景,是场景营销的入门证;情绪营销角度的场景,是场景营销的高潮。而场景营销的核心,恰恰不是这两个角度。

2025年1月,场景营销研究院提出了一个至今为止最完整的场景营销框架图。这个框架图提出了场景的三大模块、六大因素。分别是:时间/场所,角色/流程,情绪/仪式感。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时间/场所,反映了场景是生活方式的切片。

角色 /流程,反映了场景是社会关系的具现。

情绪/仪式感,反映了场景消费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个完整的场景,三大模块,六大因素缺一不可。三大模块,分别反映了场景的功能性、社会性和情绪性。
尤其对角色/流程的研究,补齐了场景营销最重要的板块,让场景营销从结构上更完整。本文着重研究场景中用户的角色,以及角色对待办任务的影响。

场景案例

场景1:一个孕妇想吃冰淇淋,瞒着家人偷偷买了吃,被丈夫发现了,很尴尬。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场景分析:如果是一个未婚女性,爱吃冰淇淋,只要不怕胖,想吃就吃。特别是在恋爱期,未婚夫宠着,想吃赶紧买。

但是,一旦怀孕,消费就受到另一个角色的约束——未出生的婴儿,而且这个约束还有第三方监督方——老公及家人。不管是90后、00后,还是是南方人北方人,孕妇的消费已经不完全属于自己了。

场景2:2023年8月,网上流传有一条社会新闻,叫做“00后安排商务宴请,董事长当场石化”。作为公司行政秘书的00后,带着一群领导和客人去吃蜀大侠。

看着桌上各式配菜、料碟和翻滚的红汤锅底,听着邻桌人声鼎沸,大家涮得热火朝天,穿着火锅围裙的董事长和客人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场景分析:00后朋友之间请吃火锅,没问题。领导跟家人、亲友聚餐,或者带公司员工聚会吃火锅,也没问题。但是,商务饭局就不合适。

吃什么?在哪里吃?不是由个人喜好决定的,而是由角色和关系决定的。商务宴请,是甲乙方关系。这里面要考虑:1、待办任务。即宴请的目的;2、角色关系。在角色关系中,最不重要的恰恰是00后的喜好,而是甲方客人的偏好,以及甲方客人与董事长的关系。

商务宴席,是典型的结构化用户场景,个人的偏好让位于商务宴请里的角色关系,而且大概率会向甲方主宾的偏好靠拢。00后行政秘书搞不清这个场景的角色关系,董事长当然石化。

场景3:我迄今买过3辆车。第一辆是2002年买的Polo,刚上市的时尚轿车,当时很拉风,没与家人商量就买了,纯属个人偏好。2003年就换了一辆帕萨特,品牌和颜色都是老婆和孩子选的,她们关心的是大气和宽敞,我只负责买单;第3辆车是2024年老婆住院期间应急购买的,款式上特别考虑到送老婆住院之需,颜色上考虑了孩子的喜好。

场景分析:欧美日汽车普及率高,车是个人用品。中国轿车目前还是家庭用品。家庭的角色就比较复杂,根据家庭角色就可以有多种场景细分。
买第1辆车,虽然是家用车,但我是绝对主角;买第2辆车,我就沦为配角了,孩子的角色更重了。买第3辆,老婆孩子就没提供意见,看似我是绝对主角,但我优先考虑的却是老婆的需要,其次是孩子的需要,我个人的需要和偏好就靠边了。

消费的社会性

一个人的消费,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个人偏好和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的影响。用户导向的营销,正是基于这个消费逻辑建立的。其基本逻辑是:用户调研→用户细分→目标用户及需求→定位→4P策略→执行→控制(管理),这就是科特勒营销理论的基本框架:R→ STP → 4Ps → I → C。

简化而言,就是“用户→需求→产品”的用户逻辑思维模式。

二是所在场景及场景中群体的影响。场景怎么对个人消费产生影响呢?场景研究院提出了三模块/六因素。

第一模块是时间/场所。都是吃饭,早中晚餐不同,这是生活方式。因为场景是生产方式切片。

第二模块是角色/流程。同样是一群人去吃饭,商务宴请只能吃一样的饭,但每个人的角色不同,对消费的影响也不同。南方北方餐饮文化不同,一顿饭的消费流程也就不同。本文的重点,就是讲场景中的消费角色。

第三个模块是情绪和仪式感。克里斯滕森说,场景中的待办任务有三个维度:功能性,情绪性,社会性。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与用户导向的“用户—需求—产品”逻辑不同,场景营销的营销逻辑变成了:场景—待办任务—解决方法。

于是,用户导向的营销与场景导向的营销产生了重大分歧,场景不再是用户的一个细分,而是不同于用户营销的第三营销范式。

营销专家苗庆显写过一篇有趣的文章《“与众不同”与“随大众”,俩坑你跳一个》。一直以来,“个性化”都是营销领域的“政治正确”,但是最成功的营销却是“你用我也用,你买我也买”,甚至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是更加个性化,而是更加从众。

我的理解,“随大众”有两类。一类是刚性的随大众,是场景的软约束,甚至是硬约束。比如,00后行政秘书的商务宴请;另一类是心理上追求归属感的从众。

为什么个人消费要从众?因为消费有社会性。

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家庭,公司,社区,朋友,同学......都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所以,个人的消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性,都要带上社会性的痕迹。

消费的社会性,一个群体的整体利益大于消费者个体的利益,而场景中恰恰有不同消费偏好的个体。

即使是当下流行的所谓“00后整顿职场”,整顿后的职场,仍然带有社会性。只不过是不同于传统职场角色/流程的新角色/新流程。

消费的个性化,追求的是与众不同,个性张扬。其实,个性张扬也只有在社会性中才能得到体现。女性不化妆不出门,再个性的化妆,也是“女为悦己者容”。同样是社会性。所以,个性只是人类社会性里面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哪些品类消费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服装,化妆品,饮料等品类,以个人消费为主,即使是家庭成员的影响也比较小,个性特征比较突出。家庭用品一定要考虑家庭成员,家庭是重要的消费场景。其它的,只要超过一个人,都要考虑消费的社会性。

消费的社会性,总体上趋向消费的一致性。消费的一致性,有的是硬约束,比如,办公室午餐,如果是外卖,可能同事之间没有一致性,各点各的外卖;如果同事之间集体聚餐,就有一致性,但可能考虑每个人偏好,这是软约束;如果是集中安排的工作餐(甚至集中点外卖),就只能听凭HR安排了,这是硬约束。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用户逻辑的营销,强调相似用户需求的相似性。场景逻辑的营销,强调不同用户在相同场景消费的趋同性。

场景用户的结构化

说一个最熟悉的场景,北方宴请。角色分配一目了然。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场景研究院把角色/流程归为一个模块,因为角色与流程是一对。角色确定了,流程也就确定了。

00后整顿职场,难道00后聚餐都是吃自助餐吗?肯定不是。只是00后的场景相对轻松,没有那么多硬约束,但场景软约束还是有的。

白酒当下流行品鉴会(或沉浸式体验),新营销专家团提出一个相对标准的品鉴人员构成:1KOL+2KOC+3大C+4普C。

场景营销中的结构化用户与角色-传播蛙

KOL是终极裁判,一锤定音;KOC是传播者,传播KOL的消费偏好;大C是买单人,大客户;普C是跟风者。

上述人员构成和角色分工,就是场景用户结构化的有效利用。

我们分析一下前面场景中的角色。

场景1中,孕妇应该是家庭中的KOL,但消费却受到极大约束,而约束的主体是还未出生的婴儿,婴儿的代言人是家中的长辈、老公。

场景2中,00后没有搞明白,他只是商务宴请的经办人,不是KOL,没有话语权,他的消费偏好不应该考虑进去。

场景3中,我作为家庭的买车人,只是付款、办理买车手续的人,甚至只是一个家庭司机,真正的KOL是老婆和孩子。

角色与消费权利让渡

既然场景消费趋向不同人的一致性,那么,一定有些人的偏好被重要满足了,而另一些人的偏好没被重视,甚至忽略了。

还是以典型的商务宴请为例。这是最为经典的案例。案例越经典,理解越透彻。

先讲个失败的案例。

一次商务宴请,刚好有个出国的朋友在场,大家就说,干脆每个人点一个最爱吃的菜吧。于是,6人各点一个菜。可能服务员也没经验,我作为召集人也没统筹。结果菜上来后,发现6人点了4份鱼。

宴请,不是吃饭,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偏好消费。商务宴请的场景,决定了“待办任务”中,吃饭只是商务工作的延伸。一切以商务顺利为原则。因此,消费场景中,消费者的角色和权利是不同的,这种差别甚至流程化了。以商务宴请为例。

1、真正的KOL。比如主宾和主陪。一桌人的消费要围绕他们的偏好进行。因为场景的待办任务,是场景中的KOL决定的。

2、经办人(场景代言人)。比如吃饭点单人,要放弃自己的消费偏好,一定要明白主宾和主陪的偏好。他们俩满意了,待办任务就达成多半。当然,在场景消费中,聪明的经办人会在不影响待办任务的前提下植入个人的偏好。

3、消费权利让渡者。其他人,包括主陪和主宾之外的客人,他们的偏好会忽略,甚至完全让渡出去。

来源:刘老师场景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