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生于1890年9月9日,逝于1947年2月12日)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 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理论体系
心理场学说论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他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
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动力场,勒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lifespace),也简称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B=f(PE)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对心理场的解释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更确切地具体分析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勒温提出了心理环境这一概念,心理环境也就是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有时也称事件)。
这些事实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准物理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二是准社会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三是准概念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他当时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可能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在这里勒温提出了所谓的"准事实",他是想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影响人行为的事实并非客观存在的全部事实,而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那一部分事实。这一部分事实有时候可能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吻合,也有时候可能不吻合。勒温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反映了他的整体论的观点。
团体动力学说
这一学说 以研究团体生活动力为目的,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它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
团体的本质在于其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勒温指出,个体和他的情境构成了心理场,与此相同,团体和团体的情境就构成了社会场;个体的行为主要由其生活空间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团体的行为也主要由团体的社会场中各区域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任何一个团体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对抗的压力,分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团体内各成员间交往的障碍或团体内每个个体的目标和团体目标间的冲突;内聚力则是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内聚力是指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求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分裂和内聚是团体中时刻进行斗争的一对矛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性才能防止团体的分裂。
此外,勒温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念,进一步从事群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领导风格类型理论,即领导者的风格对组织氛围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区分出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和特性并以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
社会心理学说
勒温利用他的团体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解决关于社会问题同引起变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与此同时,勒温在行动研究中还比较关心种族冲突问题和社会偏见问题,他曾亲自指导了关于社团中集体住宿对偏见的影响的研究、关于服务机会均等的研究和关于儿童偏见的发展和预防的研究等。
勒温及其学生将其实验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变社会的三个阶段:思辨的时代、描述的时代和建设的时代。根据这种分类,勒温认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属于一种描述性科学,纯粹是由现象的逻辑顺序维系在一起的,它对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反之,勒温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伽利略式的科学。因此,勒温在其理论中比较追求心理学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并根据这些定律来对个体所处于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做出有效的推论和预测,勒温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的。
行为动力常说
勒温借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在心理生活空间中的移动提出了他的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需要 行为的动力源,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某种由生理条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它包括客观的生理需要和准需要。
紧张伴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称内部张力。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伴随着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这时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只有消除这种紧张时,个体才能重新恢复平衡。
效价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对象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对象如果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或对个体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对象就具有正效价,反之亦然。
矢量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勒温曾用图示和文字对冲突的多种形式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这些冲突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勒温在分析这些冲突方式时也承认生活中有更复杂情境出现的可能性,即一个人面临许多的选择目标,而每一个选择目标又有趋避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现代心理学中常提到的多重趋避冲突。
障碍凡是任何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当个体接近障碍时,障碍便具有了负效价的性质。障碍能引起人的探索行为,人在探索过程中通常是绕过障碍而达到目标,当绕不过时人就会对障碍发起攻击,通过消除障碍来达到目标。
平衡是相对于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唤起人需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勒温把不平衡定义为"一种贯穿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状态。与此相反我们就可以把平衡解释为这种紧张状态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动机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的紧张状态得到解除。但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人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习理论研究
勒温是从场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理论,他坚持要用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几个构成来探讨学习的问题。这些基本构成就是生活空间,心理环境、诱发力和约束力等。同时要对行为作动态分析,即要了解作为行为之基础的各种力(forces)。他把行为变化看作是各种心理力量的结果。勒温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当时的生活空间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为主义者那样用客观的物理主义者的术语来界定刺激。同是从整体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从刺激情境中抽取一两个孤立的要素。因为不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是不可能作出正确判断的。
勒温认为,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取决于有机体以往的经验和强化史,这是形而上学的。根据勒温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仅仅把行为变化看作是学习,事实上学习这个术语可用来指许多不同的现象。在研究学习时,至少必须区别这样四种变化:第一,作为认知结构(即知识)变化的学习;第二,作为动机变化的学习;第三,作为群体属性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学;第四,作为身体肌肉随意控制发生变化的学习。在勒温看来,学习理论要探讨的,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和动机的变化。
传播理论发现
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接着,勒温的学生怀特(D.White,1950)和其他的传播学者(如麦克内利和巴斯等人)便依据勒温的提示开始研究大众媒介机构中的守门人行为,如报社新闻电讯编辑就把持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新闻流向和流量。可以这样说,"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