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7月21日 [1] —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学术著作
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出版,这本书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但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直到六十年代初,麦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学教英美文学。衣着随便,丢三落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几分厚道。在时尚的美国学界看来,这个北美人像是个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但接着他的二本著作出版:《古登堡星系》(1962)、《理解媒介》(1964),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旧金山记事报》称为 "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到了1965年秋天,《纽约先驱论坛报》不得不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麦克卢汉到处演讲,听者如云。记者描述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执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
影响评价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他还不时应邀在电视上演讲,出尽了风头。他太有名了,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Mcluhanism,mcluhanist居然产生了"麦克卢汉学"。
贬之者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麦克卢汉热的三次高潮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遍及全球;因其1964年的代表作《理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20世纪70年代黯然消逝。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1世纪10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令人震撼,标志很多。择其要者有:1966至1967年,北美的全部宣传机器似乎都开足马力为他鼓吹;主流和通俗的媒体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评论、报导和访谈录;《理解媒介》的封面赫然印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文字,宣告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1969年3月号的《花花公子》以超乎寻常的篇幅发表了几万字的《麦克卢汉访谈录》,称他为"高级祭司"、"北方圣人";各界的要求应接不暇;几所大学想用诱人的高薪挖走他,纽约的福德姆大学以首位"施韦策讲座教授"特聘他工作一年,其年薪高出一般教授好几倍;欧洲的麦克卢汉迷创造了mcluhanism,mcluhanist等词汇;日本人几乎翻译了麦克卢汉的全部著作,所谓"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
20世纪90年代,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
新媒体的喉舌《连线》(Wired)1993年在创刊号的刊头上封他为"先师圣贤",表露了新一代电子人的心声,创办者坦承麦克卢汉是《连线》的教父。他那20世纪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到了90年代末,都明白如话了。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以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版的《理解媒介》为标志之一,这就是我翻译的第二版《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推动这次热潮的还有专著、专刊、专题研讨会和麦克卢汉传记。
研究麦克卢汉的译作有:《数字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1999)、《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2000)。
这个阶段的麦克卢汉传记有十来种,单就我收藏和涉猎的至少有七八种:《用后视镜看未来》《麦克卢汉:轻轻松松读懂他》《麦克卢汉入门》《谁是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其人其讯息》《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虚拟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最后这一种已有中译本。
此间,论麦克卢汉的专辑有1998年《加拿大传播学季刊》夏季号,含两篇专论,还有2000年春季号的《澳大利亚国际媒介》专辑,含8篇文章,撰稿者交口称赞,几无批评。麦克卢汉"复活"啦!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10年前后,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为高潮。国外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Man KongLum)编辑并撰写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代的成就。媒介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流的新阶段。
在第三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两本书是: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译林,2011)和罗伯特·洛根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威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预言家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总结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