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的互联网:“语音”或能破局

还记得在微信刷屏的那位超时老大爷吗?因收银员拒收现金,并坚持用微信支付,让老大爷急的直跳脚,“我的钱难道就不是钱吗?怎么能不收呢!你看,这不是钱吗?”

农村老人的互联网:“语音”或能破局-传播蛙

老大爷活了一辈子,突然发现钱“不能用了”。

旁边围观凑热闹的还嘀咕:“不会回家让自家儿女去教啊,不要在这浪费时间……”(后续超市通过监控还原证实:老大爷走的是非现金支付通道,双方有误解,最后还是让老大爷付款了,只是中间过程比较激烈。)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各大城市的时候,农村,这一片老人们的留守地,也慢慢被波及。

不知道你这次春节给家里带了啥?我每年回家,都会给家里的老人准备礼物,除了红包、保健品、衣物之类的,隔三差五会替老人换换手机。

因为这一部手机,能让我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市里,时刻和农村的父母保持着联系。

(一)你爷爷奶奶换智能手机了吗?

老爸今年65岁,典型五线农村留守老人,也算爷爷奶奶辈的人了。对于手机这件事也是极为谨慎的,老人都怕花钱。哪怕硬是拧不过儿女要帮着买手机,需求也很明确:屏幕大、字大、声音大、手写。对了,还有要便宜。

这些年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手机品牌也从天时达、波导、中兴,慢慢切换到了华为小米。

“能打电话,发个短信就够了,你们也别折腾了。你们那些智能手机不会用!”

老爸摆动着他的新手机,摸了摸屏幕,担心这个新手机会不会像上一部一样,先是屏幕被磨花后,电池越用充电越频繁,最后就彻底开不了机了。

和互联网、共享经济等风起云涌的一二线城市不同,农村尤其是四五线城市的农村,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土地,只有在春节返乡潮儿女们回来,才把外面的那些“新鲜事”带回来。什么打电话可以用视频了、发短信其实也可以用语音发而不是用彩信了、满大街的自行车扫一扫就可以骑走……最重要的是,这些几乎都不要钱,只需要联网就可以。

农村老人的互联网:“语音”或能破局-传播蛙

我的老家

村里的小店慢慢开始贴上二维码,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扫一扫”就付钱,微信也几乎取代了短信。但是老爸依旧坚持着用短信和儿女们联系,一笔一划地手写。虽然他不知道儿女们的手机短信里早已被营销短信、缴费通知、验证码、快递通知等等淹没。

这个执拗的习惯,直到广场舞在村里兴起才发生转变。

(二)网上流行的广场舞,也在村里“热”起来

老妈比老爸小3岁,但是心态却年轻很多。

小时候的衣服都是老妈用缝纫机折腾出来的,记得还有一件衣服背后还有个英文单词,小学没毕业的老妈,总是能学很多很多的当时出现“稀奇古怪”的东西。

广场舞,这个按照道理只是在城里才出现的事务,居然在村里茶余饭后谈论了。后来,老妈鼓动村支书,将家里的电视搬出来,一起看广场舞的DVD。

再后来,常去看DVD的几个人集资2000多买了个移动式大音响,再配了统一的服装、扇子等道具,一个农村腰鼓队算是成立了。

王大妈是队长,因为她总是能最快把舞蹈学会,还能教别人。后来老妈发现,王大妈在自家电脑上,先是找到广场舞教学的分解视频,放到手机里,地里没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傍晚了,吆喝着一群妇女,集体联系,最新最热的舞蹈,王大妈每次都能就“一下子学会了”。这一招,被老妈发现后,就用U盘拷贝回来那些分解教学的视频,自己在家里练习,果然效果好很多,从勉强能跟上,到辅导别人,心里特高兴。

后来,这个腰鼓队里,带分解动作的U盘就成了标配。

老妈不仅广场舞学的快,微信也学得快。

老妹儿花了春节3天的时间,就让老妈学会了微信,包括发语音、发视频,还包括用微信看原来找不到的广场舞视频。有的可以从微信公众号里找,实在找不到就发语音让老妹找,找到后点开链接看。而老爸,看到老妈跳舞跳得不亦乐乎,没事就发个语音给儿女们,嘴上不说,心里羡慕,又死要面子不开口让老妈教。

“你电话短信还要钱,我(语音)说话、打视频全部免费!”老妈一句话彻底击中老爸。原本只属于城市年轻人的这些东西,在老爸眼里一下子仿佛尽在眼前。

“来,你教我怎么弄!”老爸终于想看看,那些成天拿着手机不放、对着手机说一句停下来再说一句,还时不时傻笑的年轻人到底在干嘛了。

农村老人的互联网:“语音”或能破局-传播蛙

老家农村样貌

(三)“语音”打开了老妈通向互联网的门

“先按住,再说话,松开!”老妈一遍又一遍的教。老爸呢,不是话没说完就松开了,就是忘记按住就开始说了。语音总是半截不完整。不过,好歹不用手写开始发语音,算是成功第一步了。

学会了微信发语音后,发视频就更简单了。有一天在“快乐一家亲”大群(家庭群)看到老爸转各种“XXX万万没想到”、“XXXX不看后悔”、“XXX万人痛哭”、"XX转三个群好运降临"诸如此类的文章,然后就是附上一大段语音。

此后,再也没收到过老爸的短信了。

如果说,老爸摒弃短信彻底投身微信语音后,是打开了通向互联网的大门。那么,老妈一个无意识的举动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老妈在微信语音视频十分熟练后,也学会了抢红包发红包微信转账,还时不时发朋友圈留言点赞,虽然好友数不足十个。习惯了微信语音按着说话这种操作,拿着小米手机没事就会按着试一试。

有一次退出到手机主页后,按住底部的“小方框”,居然有了反应:对不起,小爱同学没听清,请您再说一遍。

坐在一旁教老妈搜视频的我,着实吃了一惊。“小爱同学不光是在音箱上用了,在手机上也能通用?”我想着,便按住手机发出一条指令:“播放《外婆的澎湖湾》。”“为您播放《外婆的澎湖湾》”手机开始播放熟悉的音乐了,那是小时候老妈经常唱的歌。

再完成了一些列授权绑定操作之后,老妈就能够通过手机自带的语音搜索功能,和“小爱同学”自由对话搜索歌曲了,《军港之夜》《逛香港》《北京的金山上》……就在春节,午后少有的阳光下,陪着老妈听了一下午歌。

农村老人的互联网:“语音”或能破局-传播蛙

家里的小爱同学音箱

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搜到歌曲,也并不是每一次“小爱同学”都能识别老妈蹩脚的普通话,但是十次能有6、7次准确,就已经很能让人兴奋了。

(四)  结语

不知道还有多少四五线农村的父母、爷爷奶奶们还依旧不习惯扫描付款、发语音和子女联系,我相信,这个群体一定很大,并且超过想象。

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父母进城留下了“留守儿童”,子女进城留下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离城市越来越远,互联网的那些神话与老人似乎都无关。

可能有的农村老人不识字、不会拼音,也不会智能手机那些繁琐操作,可是还是能够学会用微信发语音,替代短信字数限制的不便,替代电话可能带来对子女的打扰,让父母有机会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更快地融入子女的生活;这些农村老人也还是能够学会用语音搜一搜感兴趣的广场舞、感兴趣的音乐,对于四五线农村一辈子种地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片新的天地了。

农村老人的互联网:“语音”或能破局-传播蛙

老家农村生活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有年轻的弄潮儿,也有奋力奔跑追赶的青年人,更有拄杖前行的老年人,希望借助“语音”这一技术,老人们能享受到这一波互联网浪潮的些许福利。

 

文/隔壁老周1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