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

随着网络上各种梗层出不穷,受网络流行文化影响的人们交流时也总喜欢妙“梗”连抛。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网络名词:接梗人。这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总是能够准确地get到你的点,还可以稳稳地接住你抛出的梗,最后还能漂亮地还回去的朋友。

演员,歌手魏晨就因为在综艺《明星大侦探》里能自如地接到梗,金句频出而上了微博热搜,这条名为#魏晨到底有多能接梗#的微博热搜收获了4亿的阅读量和8.2万的讨论量。

接梗人朋友好在哪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一个会接梗的朋友?

对“接梗人”的热捧,首先要先从“梗”说起。

01

“梗”,是个啥?

“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传播蛙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梗”作为一种网络语言,也可以理解为笑点。有观点认为,“梗”起源于对“哏”的误用。“哏”来源于曲艺界,即相声等演出中的“捧哏”“逗哏”的表演形式。但在互联网环境中,“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从被某个固定群体熟知的事物、事件或者社会意义衍生出的,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梗”往往传播速度快且短小精干,寥寥数语却有着独特的意义,比如我们熟知的“凡尔赛文学”“社会性死亡”“打工人”等。

举个例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部分政客歪曲事实,编造谎言,妄图通过向中国推卸责任来转移视线,掩盖自身抗疫不力的事实。在我国的官方回应和媒体报道中,“甩锅”一词频繁出现。“甩锅梗”即含义为“推卸责任,将自身的责任转移出去,让别人来承担”。之后“甩锅梗”便迅速传播,引起网友的转发和戏仿。

02

“梗”的运用对人际传播有什么影响?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与人交流时越来越喜欢运用“梗”,与会接梗的朋友交流也会更有趣。那么“梗”的运用对人际传播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梗”幽默诙谐的气质可以在交流中活跃气氛,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这是因为“梗”往往包含了令人发笑的情节或结构,这一特点决定了“接梗人”是交流中的“气氛组”和“搞笑担当”。毕竟,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一个小小的“幽默梗”便可以“因地制宜”地带动气氛,将双方隐藏的社交的想法“钓”出来,从而推动人际互动行为。

其次,“梗”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互相确认彼此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皮尔斯认为,传播符号不仅可以共享意义,而且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符号互动来了解自己的个性,即“自我”。这种对“自我”的认知是相互的。正因为我自己的方式与我了解“你”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会在在互动中意识到对方的个性。同时,“我”本身也会在这种互动中产生对立感和统一感。“梗”的本质就是符号,作为符号,“梗”可以将有统一感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结构。

比如,人们会因为使用同样的“梗”而聚集在一起,形成趣缘群体。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追星的人,一定会对“圈地自萌”“本命”“皮下”等词十分熟悉,当你与一个也使用“饭圈用语”的人聊天时,肯定会自觉的将对方划为“饭圈”团体。而这些特有的“饭圈用语”也将饭圈与其他群体鲜明的区分开来。

“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传播蛙

(图片来源:知乎)

 

同时,“梗”影响着人际传播中的情绪的表达。这是因为“梗”往往具有丰富的引申含义,它能够表达出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关注。通过冷幽默、双关、讽刺等方式,实现着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情绪宣泄。表达者可以利用“梗”将一些隐晦的情绪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从而拉进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距离。

就像2020最火的梗之一——“打工人”。“打工人”一开始是上班族的自称,他们往往薪水不高,但工作却十分辛苦。随着“打工人”传播的越来越广,学生,明星也纷纷自称“打工人”。饱含自我调侃的“打工人”虽然也在传达无奈,自嘲的情绪,但更多的是一种暗含乐观的鸡汤鼓励。早高峰时,当同事见了面互相一说句“早安打工人!”时,彼此或许也少了一些上班的负面情绪,而多了一些干劲。

“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传播蛙

(图片来源:知乎)

03

为什么你需要一个“接梗人”朋友?

 

所以说到底,“接梗人”到底有什么好呢?其实,“接梗人”除了可以和你一起玩梗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角色作用。

“接梗人”在玩梗的互动双方中扮演着对“甩梗者”创造或使用的梗进行回复的角色,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品质就是“get”,“get”表示成功理解,接收文本意义,因此“接梗人”可以与“甩梗者”心领神会,达成共识。玩梗只有在双方有共同意义的理解基础上才能进行,“甩梗者”和“接梗人”因为有了共同的意义空间,就能读懂“梗”的言外之意。而双方如果没有共同的经验及知识,则会因为不懂“梗”而导致交流失败。比如因为对方没有随时追踪热点,或者“梗”的表达过于直接草率,都会导致“梗”不被对方理解。这时的你也许就会明白有一个“接梗人”朋友的好处。

例如,“你在想桃子”这个“梗”。这是一个谐音梗,由“你在想peach”演化而来,也就是谐音“你在想屁吃”。用来调侃别人痴心妄想,异想天开。如果互动的对方没有正确了解“梗”的含义,或许就会认为是对方说想吃桃子,这便会产生歧义,互动也宣告失败。

“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传播蛙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

并且,“接梗人”朋友还可以帮你找到“你懂我”的群体认同感。每当一个梗“被接住”的时候,“甩梗者”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跟不熟悉的朋友接上梗了之后,就可能产生“确认过眼神,是和我一样的人”的心态。

“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传播蛙

(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接梗人”可以和你一起营造一种仪式,从而达成一种人际间的和谐。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 ,詹姆斯·凯瑞以“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他认为传播的本质不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而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得以维系的一切仪式性活动。当你的朋友总是能够准确地get到你的点,并稳稳地接住你抛出的梗而且还能漂亮地还回去时,你们就像参与了一场“仪式”,一起构建了文化上的共同体来对“梗”的意义进行共享,由于基于共同的文化之上,你会和“接梗人”朋友达成人际间的和谐。这样的行为能够使你俩友情的小船更加坚固。

弹幕大概是最常见“梗”的地方了。虽然不同弹幕的发送时间有所区别,但是其只会在视频中特定的一个时间点出现,因此在相同时刻发送的弹幕基本上也具有相同的主题。“爷青回”这条弹幕常见于青春时代经历过的人、影视剧、游戏、动画等事物,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在当下再现和回归的场景中。当人们在观看视频时,“爷青回”弹幕齐飞,不啻为一种仪式。

“梗”对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传播蛙

(图片来源:B站)

总而言之,“梗”的流行催生了“接梗人”角色的兴起,在生活中偶尔玩梗,是给平淡生活增色方式之一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如果身边有一个“接梗人”朋友,可以陪你一起快乐,那就且行且珍惜吧!

参考文献:

[1]赵星植.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7,39(06):87-104.

[2]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3,35(04):168-173.

作者:唐敏

来源:羊村传播(yangcunmedia)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