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618电商节,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不找网红主播合作,而是选择自己直播卖货了。
在这万物皆可被带货的年代,直播带货的兴起让所有品牌都趋之若鹜。从网红到明星,从素人到县长,如今品牌们似乎找到了最合理的方式,一种基于品牌只卖自家产品的直播新形态——品牌自播。
品牌自播到底拥有何种魔力?让诸多品牌焕发第二春的同时,还给了许多商家一夜爆红的机会。数据可以告诉你,自播带货有多火。
据飞瓜数据统计,抖音平台今年1-2月销量前1000名的品牌,其自播号销售额增速相较2020年11月增加了122%,品牌自播销售额占品牌达人带货的50%,2021年2月品牌自播账号数量环比也增加了近一倍。
过去一年,小米创始人雷军、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等众多大佬下场,为自家品牌带货,取得了让行业瞩目的成绩。这也给予了更多品牌自播带货的信心和勇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64%以上的品牌商家都表示在自己的直播间带货效果更好。
越来越多的商家都纷纷下场为品牌带货,但入局前势必要补足直播带货的功课,盲目钻入"风口"必然无功而返。
直播带货"痛点"难解决
品牌自播成为新趋势
在品牌自播的风潮开始流行前,大部分的品牌都会选择找带货主播进行合作,看似只需"花钱"就能达成目的,但背后暴露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例如,品牌想与主播合作需要缴纳坑位费或是佣金,面对大一点的主播,通常还要面临严格的选品环节,主播无法保障最终的销量成为了最大的痛点。与此同时,数据"注水"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超高的退货率也只是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
此外粉丝对品牌缺少忠诚度,很难将直播的观众沉淀到自己的品牌中。靠李佳琦出圈的花西子就是一个典型,经过李佳琦推荐的商品都有不错的销量,但没有推荐过的商品销量就惨不忍睹。
"主播吃肉、品牌喝汤"成为直播带货的普遍现象。
诸多问题的存在,让"品牌自播"顺理成章的成为新趋势,也是最安全和最具性价比的一种方式。
第一,品牌对整体环节有很强的可控性。品牌无需支付高昂的坑位费或是佣金,成本可以控制;自己招募主播,在管理、培训、直播活动流程上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从而减少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第二,利于品牌的传播和沉淀。品牌在自播中,核心诉求是种草,通过大量的品牌曝光和专业的销售技巧,可以有效沉淀忠实客户,大大增加了复购的机率,也更有利于品牌力的沉淀。
第三,便于品牌提升选品效率。不同于主播带货,品牌自播的受众群体更为固定和精准,消费者也更容易在直播过程中发生购买行为,以及提供直接的反馈,便于品牌优化选品的效率和策略。
品牌自播也并非易事
需掌握基本技巧
以往与主播合作带货,品牌只需要做一个"参与者"。但现在做自播,不是拍脑门就能决定的,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组建一个完整的、有经验的团队,这绝对是个"技术活"。
虽然大小品牌之间存在着人力、财力、影响力的差距,所应用的策略也必然互不相同。但想要做好品牌自播,无论是头部大品牌还是腰尾部品牌,以下几个基础技巧你必须了解。
1.打造品牌矩阵,提升品牌曝光
做直播账号矩阵是常规的玩法之一,这样做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流量曝光,最大限度地扩大用户的覆盖层面,还能增大试错空间,增加爆款几率。
这些帐号粉丝量看似不高,但基于精准的品牌受众,这些账号使用通常统一开播的方式,形成刷屏效果,从而提高了品牌整体的曝光度,也成为品牌为各地代理商赋能的良剂。
2.短视频+直播组合拳,达成品效合一
品牌可以制作直播预告、好物安利、线下探店等多元化短视频内容,为直播引流,在较长的曝光周期内,激发用户对产品的认知。而直播的高互动性,也能有效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完成粉丝留存,增加转化。
短视频和直播两种流量相互促进,不仅可以持续吸粉,也能促进转化,达到品效合一。
3.激活私域流量,为直播预热
品牌可以在直播前在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内进行预热,也可放入品牌公众号内容推文或线下门店物料中,设置直播提醒的用户在开播前会收到系统推送提醒,快速聚集精准用户进入品牌直播间。
除此之外,还可借助一些拼团、秒杀、优惠券及裂变的营销方式,促进了直播间的成交及分享拉新。
4.搭建线下实体门店场景,增强用户体验
品牌可以将直播间设计出线下门店的专柜感,在线下的商超、门店、仓库进行直播,给自己的粉丝营造一种保质保真的真实体验,给用户一种亲临门店的感觉。
这样的方式对于线上、线下品牌的融合,起到了非常大的联动作用,既巩固了原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又拓展了很多线上新生代的用户群体,一举多得。
5.直播后进行复盘,不断优化自播内容
直播结束后进行各项复盘,对优劣进行梳理,帮助品牌商家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一场直播的数据复盘需要梳理以下内容:直播时长、订单笔数、转化率、下单额、成交额、最高在线、平均停留时长、新增粉丝等等。
写在最后
直播是一门谁都可以做的生意,但不是谁都能做好的生意。
在直播带货行业仍是大趋势的环境下,相信没有品牌会对品牌自播无动于衷。总而言之,品牌自播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不同量级的品牌还需探索出最合适自身的方式,能否把握住这个"风口",全凭本事了。
作者:晏涛
来源:晏涛三寿(yantao-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