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它真的来了

1

马老师好久没声音了,我很想念他。没有马老师的江湖,冷清了很多。

2016年,马老师提出了新零售,随后的两年里,新零售概念以横扫一切、煎饼卷大葱之势扫荡了中国所有商业领域,神州大地到处飘扬着"新零售"的泡沫。

新零售它真的来了-传播蛙

那时间老苗写了好几篇关于"新零售"的文章,以至于被频频误认为是"新零售专家"。
如今还清晰记得,有行业论坛邀请我去讲"新零售",我就问参会的都是什么企业,回复说是"生产厂家和经销商"。

老苗就问,那你们讲什么"新零售",这不是自己扒坑自己往里跳吗?

对方没明白我在说什么。

我说,我如果演讲的主题叫做"新零售就是大忽悠",您觉得可以吗?

对方再也没有回复,当然出于礼貌也没骂我,有没有拉黑我就不知道了。大概以为老苗是个病人。

虽然见识过各种歪门邪道的商业伪概念,但至今仍然震撼于当年"新零售"的惊涛骇浪。

它创造了两个奇迹:

第一,概念如此混乱,居然让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第二,明明是平台立场的商业概念,是严重削弱品牌商和经销商渠道话语权的概念,明明就是给品牌商和经销商挖坑,却引得品牌商和经销商竞相学习。

本山大叔说:耗子给猫当三陪,你要钱不要命了。问题是品牌商和经销商学这个,也挣不到钱啊,只会多赔钱。

2

正常人思维:一个事物如果强调自己是"新",那必须要明确界定什么是"旧"。然后才能说自己新在哪里,有什么不同,给外界带来什么改变,摆出事实,人们才能信服。

不界定清楚"旧"的"新",就是"耍流氓"。

我们回想下,当年马老师们是如何定义新零售的,这里面有两顶最牛逼闪闪的帽子。

第一叫"人货场重建"。
第二叫"无时无刻为用户提供物超所值的体验和服务"。

我去,这也行?

啥叫"人货场重建"?零售本来不就是,顾客、商品、类目、商圈、地段、货架,这不就是你所谓的"人货场"吗?

"重建"是啥意思?不就是把"新"换了个说法吗?

啥叫"无时无刻为用户提供物超所值的体验和服务"?不就是说你们家就是好吗?

这两顶高大上的帽子换成大白话就是,别人问他啥叫新零售,他说"新零售就是更新的零售,更好的零售"。

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啊。

互联网语言腐败的巅峰之作,大写的服。

己之昏昏,焉能令人之昭昭?自己都稀里糊涂,任凭你说下大天来,也不可能搞好。

于是,从18年开始,各种新零售概念的业态陆续翻车,损失惨重,具体伤亡数字咱就不再提了,做人要厚道,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

跟着平台们一起玩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个别吃到点红利,大部分跟着瞎折腾,赔了点钱混了个寂寞。

倒是一些看得比较明白的线下小零售店、二批,各种社交零售、社群零售、团购、补贴什么,捎带手薅了不少羊毛。

到2021年,平台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整改,本来就灰头土脸的"新零售"慢慢也就没人提了。

你现在再跟人说"你这是在搞新零售",听上去就很像骂人,说不定会挨揍。

3

是不是"新零售"就是大忽悠,绝对不靠谱呢?

当然不是。

几年前老苗写过《是新零售不行了,还是你的新零售不行了?》,核心观点有三:

1、现在的零售业态主流确实不适应商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必须要有对旧零售进行革命的新零售。

2、旧零售的最大问题是零售主体缺位,没人行使零售职能(就是谁也不卖货),零售商平台化,堕落成地产零售、广告零售、物业零售,靠收买路钱、人头费盈利。

3、头几年以马老师为代表的各种"新零售"概念,恰恰是旧零售的代表。当这些旧零售即将被颠覆,它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用一些新概念和技术进行包装,试图苟延残喘。

新零售当然要依托新技术,但更关键的是新理念。即抛弃以往那种只收钱、但不承担零售职能的理念,要变成真正懂买家、懂商品规律的专业零售运营商。

真正的新零售相对于以往零售最大的理念转变是:

传统零售是卖货的,整捆趸来拆散卖;代表业态传统百货,零售小店、小商小贩。

旧零售是收过路费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代表业态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传统大型平台电商,大润发家乐福传统大型商超,以及各种打着新零售旗号的"新"型业态。

新零售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替消费者买货的,其本质是服务消费者的买手。

传统的大型卖场,有几千上万个条码,收过路费嘛,来的人越多越好。而山姆会员店的条码数连传统卖场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好市客可能更少。

我就当好给顾客采购的管家嘛,我通过专业的判断,只提供那些你最需要的就行了,何必摆出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呢?劳民伤财,降低效率。

这是新零售逻辑。

有些好的社区团购,比如叮咚买菜,也大致遵从这样的逻辑;一些好的直播电商,也是新零售逻辑,薇娅还真是可惜;网易严选,也是有新零售的影子;京东创立的初心,也更像新零售逻辑,而不是平台收过路费逻辑,但走着走着难免会有些偏差。

现如今,从直播带货到社区团购,从各种平台自营严选到传统大卖场纷纷尝试会员店模式,真正的新零售已经在很多地方萌芽,悄悄发展。

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反倒不再咋呼新零售,不再大喊什么风口了呢?

请掏出笔记,咱们学习一个知识——技术热门度曲线,也叫技术应用曲线。

4

这是全球最大的IT咨询公司高德纳,用来判断一个新兴技术发展的工具模型。

一个新技术从诞生到最后的成熟应用,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期:这时候只是一项前沿技术,只有少数的真正内行才懂,如何进行商业应用,大家也都不知道,只能猜想。这时候只能算是"实验室技术"。

第二个阶段叫泡沫期:有个别成功案例,或者有大资本投入,媒体大肆报道,一些激进的和投机的公司大量进入,技术知名度迅速达到高峰。

第三个阶段叫低谷期:技术的一些应用缺陷开始凸显,大家发现并不是那么美好,风口刮过,死猪摔了一地。媒体出来落井下石,说这玩意儿多不靠谱,之后就逐渐冷却。

第四个阶段叫爬升期:由于技术的缺点充分暴露,细节逐渐清晰,一些真正的实干家就会着手解决它,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一些理性的企业也开始尝试。随后业内又开始关注,媒体也开始关注,大众认知越来越多,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相关企业迎来高速增长,甚至成为行业巨头。

划重点:爬升期才是最好的商业时机。

第五个阶段叫成熟期或者叫平台期。该技术成为了主流,也越来越成熟,企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大众和业内对它的评价趋于一致,不再有什么争议,热度反倒没那么高了。

过去三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就是典型例子。

九十年代初开始,是互联网行业的启动期,那时候比尔盖茨给别人讲互联网,收获很多嘲笑,完全鸡同鸭讲。马化腾向张瑞敏介绍QQ,张瑞敏说还"没有打动"他。

而九十年代末,有了大量互联网创业公司,泡沫开始形成,逐渐越吹越大,终于在2000年,纳斯达克互联网板块崩盘,随后波及中国。2002年中国互联网企业跌落到谷底,很多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尸骨无存,连个名号都没留下。侥幸生存下来的BAT,日后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大鳄。

03年到09年,又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悄悄的发展,行业进入安静的爬升早期,大众缺少关注。09年的双十一是个标志,大众开始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来了,媒体和资本又开始聚焦过来,之后的十几年里,不断涌现微信、头条、滴滴、美团、拼多多等超级互联网公司。

2021年,又是一个标志,国家开始出台相关法规限制垄断,互联网平台告别野蛮生长。但互联网彻底进入和改变了人们生活,大型互联网企业逐渐变成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开始具备社会性和公益性。产业格局基本稳定,创业机会也很少了。这就是成熟期。

我们看任何一项成功的商业技术革新,只要不是伪概念,基本都符合这个规律,伪概念只会中途阵亡。

这才是一个新事物、新技术发展的真正规律,根本就不是马老师头些年说的什么"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追不上"。

那叫割韭菜的话术、制造焦虑的话术,而不是真正的商业规律。

掌握"技术热门度曲线",你就不会焦虑,因为你知道:

新技术、新模式最大的风险是在泡沫期,也就是大众和媒体讨论热度最高的时候。而最大的机会则来自爬升期,是泡沫破灭之后的冷静期,虽然机会最大,却是少有人问津。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能把握真正的商业机会。而巴菲特则说: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5

学习完了"技术热门度曲线"。相信各位看官已经了解了,新零售现在处在什么阶段了。

对,以马老师为代表的"新零售"泡沫已经结束,现在正是无人问津,却机会多多、问题也不少的爬升期的早期。

爬升期是实干家们的舞台,我们看到了一些大型零售卖场的转型,看到了一些头部带货主播对供应链的打造,看到了一些社区团购企业在花巨资建设前置仓,只为顾客能够更快更便捷的买到更加新鲜的蔬菜。

而作为"商业活力最重要的源泉"——经销商们,也在忙着布局如何运营新零售,他们试图成长为专业新零售业态的专业运营商,甚至有的在协助小零售店成长为新零售业态。

爬升期的新零售,并不是十全十美,不管哪种业态,在潮水褪去环境下,光屁股的、穿破泳衣的随处可见,瑕疵都是很明显的。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是新零售的机会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新零售日后取代现有主流旧零售的主要动力。

真正的革命从来不是敲锣打鼓,而是暗流涌动。

而真正的市场机遇也从来不是媒体热炒,风口论飞起,而是实干家们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只有那些承担起零售商本分责任,会买会卖,熟练运用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使顾客获取更大满足的零售商,才是真正的新零售。才真正匹配这个时代零售商传递价值、提升价值的职能。

 

作者:响马老苗

来源:老苗撕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