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

最近有个朋友说:“我建了5个社群,最后全死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你的社群“死了”,不是个别现象。

社群经济建立在粉丝的情感信任上,很多社群成功建立,但最后仍会归于沉寂。

如何建立一个优质的社群?怎么才能让社群“活”下去?

一、微信群≠社群

微信群只是一个集结粉丝的的运营工具,同理qq群、贴吧也是如此。

名字叫群的不一定是社群,被你屏蔽掉的砍价群和一周都说不上几次话的广告群只是一个“群”,并不能称为“社群”。

抛开群名,每个用户之间互不相识毫无联系,更谈不上有共同利益。

那什么才是社群呢?

Worsley(1987)曾提出社群的广泛涵义:“社群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或社群情感。”

社群是一群有共同目标、兴趣、价值观的人抱团组成的关系网络。

常见的社群可以分为知识付费型、产品销售型、学习成长型、行业交流型等类型。

例如,“网易青媒计划”社群可以被归类为管理好、门槛高的学习型社群,它依托课程存在,每个群设有”班长“,实现专人专管。

群内定期会有课程内容输入,保证群内活跃性。

现在青媒计划已开展9期,积累社群500个,覆盖范围达8万人。

二、如何建立社群

建立社群,常见的裂变路径有三种:

(1)海报上放群活码,扫码直接进群

优势:便于群裂变,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大量社群。

劣势:受微信群影响,每个群不能多于100人;人群混杂,不能保证质量。

(2)海报上放个人号活码,扫码加好友,由个人微信号拉进群

优势:可通过个人微信号筛选目标用户,不受100人限制,粉丝可直接沉淀在个人号。

劣势:裂变速度不如放群活码,个人微信号需要准备多个。

(3)海报上放公众号二维码,扫码加小助手微信,再拉群

优势:目标用户精准,可实现公众号和个人号粉丝双重沉淀。

劣势:流程长,裂变速度最慢;需注意控制速度,避免诱导关注带来的封号风险。

前两种方式适用于快速拉人、转化的营销群,单次活动拉群数量多,社群生命周期短。

第三种方式适用于地域群、行业群等需要精细运营的社群,单次活动拉人少,但目标精准,社群生命周期长。

社群涨粉最快的是海报裂变,多的可以当天2~3万,但存在成本高、粉丝不精准、取关率高的问题。

网易H5社群这次的拉群没有很重裂变,算门槛比较低的。除了涨粉收益外,还有个人号粉丝收益、社群收益。这次建群最重要的是粉丝精准,所以取关率很低。

拉群的途径你知道了,社群具体如何建立呢?

1. 明确社群定位

你行动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主题,为你的社群定位。

在微信中,你常可以见到,曾经的比赛报名群变成了链接分享群,同学聚会群变成广告信息群。缺乏管理,群总会“变质”。

对社群而言,你的定位明确了群的属性,就相当于直接告诉用户这群是干什么的,你可以在群里得到什么。

例如H5行业的社群中,就会分享H5创意选题方法、交互设计、爆款案例等等。

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传播蛙

H5社群特色

社群建立在你的目标之上,社群是途径,达到目标是根本。

依托公众号建立的群肯会把用户增长、加强粘性、提高活跃度当作目标,随课而建的社群也会希望能够提高课程的转化率和美誉度。

2. 梳理用户画像

当你明确社群主题后,要考虑拉人进群。

首先你要找KOL背书,其次你还要找到有共同价值观的目标用户。

要找哪些KOL?

例如:

学习交流群:优秀前辈、教育机构的知名讲师;

行业情报群:技术达人、项目负责人;

产品销售群:产品经理、同行大佬。

3. 制作宣传海报和群规

根据你的社群特色制作宣传海报,让你的海报看上去有吸引力。

海报的文案是个重点,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和主观性强的形容词看起来“假大空”,用户不会为此的利益买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群规限制用户行为,减少聊天跑题和损害社群利益的现象。

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传播蛙

槽值夸夸群群规

4. 吸纳第一批用户

初始用户的获取往往是拉身边的熟人、同事,逐渐扩展到目标用户。在拉人时要筛选用户信息,保证社群成员质量。

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传播蛙

图片来源:The Lifecycle and Cascade of Social Messaging Groups

虚线圆圈代表朋友关系,蓝点是邀请者,红点是受邀者,灰点是发起人,白点是没有入群但是某群内成员的朋友。白点更容易被拉入社群。

进群一般会采取自我介绍、改群名等方法明确用户个人信息。

例如,某些高端社群要求进群前出示身份信息验证:名片、工牌、钉钉个人名片截图和公司邮箱域名签名。

5. 定期提供服务

你是群的组建者,也是决策者。

很多群“死”了,很大概率都折在这步。没有话题社群就会野蛮生长,没多久就会违背建群初衷的变成聊天群、八卦群。

群定位是大方向,根据你的定位提供服务、抛出话题,保证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比如我们的H5行业情报群,每晚都会分享一篇干货文章,免费讲解案例。哒哒最新H5《英雄》复盘文章在第一时间分享在群中。

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传播蛙

H5行业情报分享案例

同时,群内也会有付费课程抽奖、发红包的福利活动。

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传播蛙

H5行业情报群抽奖活动

三、如何让社群活跃起来

建群之后,你可以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了?

当然不行,你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群里每天都有人讨论,可都不是正经话题。”

“现在几乎没人说话,抛出话题回应也很少。”

在这一阶段,考验你的就是社群的活跃度,毕竟保证活跃度也是社群的生存法则之一。

建立社群不是运营社群,想让你的社群活下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立共同目标

目标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强用户的凝聚力,让用户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更活跃。

自建社群“死了”的原因-传播蛙

图片来源:The Lifecycle and Cascade of Social Messaging Groups

如图表所示,临时社群的寿命大概少于5天,而长期的社群会坚持一个月以上。

短期目标不会延长社群的生命,确立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目标,会让你的社群存活周期更久。

举个例子,在考研群中,用户在考试前更活跃还是考研后更活跃?

考研前群中会分享学习资料、网课链接,这时群中的学生目标一致,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成功上岸。

群中的凝聚力强,讨论学术问题和参加可课程培训的活动总会一呼百应。

考研之后群内也会有人分析试卷、预估分数,但一些没考好的同学已经开始考虑就业,考研不是他们的目标,这时很有可能把群屏蔽甚至退群。

相比较来说,考试前会比考试后活跃。

另外,共同的目标帮助用户区分社群的核心使命,不符合目标的活动应该及时制止。

如果有人在学习群中发游戏链接,那么一定要把这个人踢走,因为社群的目标是学习,用户的行为不符合目标导向。

2. 建立信任,回应期待

用户往往会对社群抱有一种警惕心理,这时要把用户的思想从“不知道能获得什么”变成“我可以得到什么”。

信任感通常出现在满足期待和得到回报之后,给予用户期待可以用户迅速接受社群,甚至愿意接触其他用户,产生更多互动行为。

例如说,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社群,没想到加入了之后不仅获得干货笔记,还有KOL亲自解答你的疑问;

你参加了群抽奖,百分之二的几率居然中了一份售价500元的课程。

这时你会觉得:进这群值了!

等用户开始提问、留言、讨论时,恭喜你,你的用户已经完全融入社群环境。

3.  搭建用户关系网络

社群的存活不能仅仅掌握在少数KOL和管理者手中,一旦KOL离场或管理人员懈怠,就会严重影响社群内部秩序。

所以,社群要引导用户彼此间建立联系,把礼花状发散的关系网演变成无中心的编织网。

不管是什么群,群内总会出现认可你价值观的积极用户。他们对社群感情投入更多,不仅会热衷于参与社群活动,也会主动引导话题风向。

原本的一对多的关系会在积极用户的加入下变成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彼此间的沟通互动频率会增加。

用户之间的关系会呈现多元化,社群的生命力会得到保证。

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社群也不例外。建立社群的需求一直存在,社群的兴衰不会影你运营社群的热情。

社群可以带来流量,也可以裂变涨粉,这么一个营销利器,相信你绝不会放过。

 

作者:哒哒er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