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经验学派研究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发轫于20世纪初期,且作为一个学术流派成熟于20世纪的40-50年代,一旦形成后就“主宰西方学术将近三十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验学派本身所依赖的这种理论视角并不是独创,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传播学经验学派是各种学科杂糅之后的产物。具体来说,传播学所使用的是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主的学科已搭建好的理论视野,以此为基础,经验学派要作的只是运用这个视角和早已准备好的工具来解释在传播领域内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形成具体的理论。总之,传播学经验学派是踩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的肩膀上顺势而生的,有了其它学科的铺垫,才最终成就了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价值。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方法
传播学经验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之所以会选用这种研究方法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哲学思潮紧密相连。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初,学科的划分并不象这么完善,哲学家很可能同时也是心理学家或物理学家,因此,他们对于科学不同的态度以及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追根溯源,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方法论背景主要来自于19世纪的实证哲学,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实证主义在20世纪的美国发扬光大。
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就是经验学派,其中是以美国的经验学派学者最有代表性,主要是研究经验性的实证的立场,不仅如此,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实用主义的研究,再就是社会观的多元主义化。社会观的多元主义还使经验学变得很有管理学派的意味,从而更强调了传播的效果。
经验学派研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说的影响,多以实验和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传播及其过程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开创了从行为科学角度研究人类传播的传统。其中主要有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一些学者的传播流研究,以及以霍夫兰为首的说服研究的一些学者。但是,并不是美国所有的传播学者都属于传统学派。
经验的方法就是获得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并以这些材料来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自19世纪后期出现以来,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科学。此种方法认为对于研究来说,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和客观真实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那种从观念到观念的纯主观抽象式的说明是不科学的。经验性方法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可见,经验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趋向。实用主义乃是西方社会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流派,特别是美国,它坚持“真理就是效用”这一信念,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就是说经验学派并不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某个阶级支配其他阶级的社会,而认为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并非变革现有的社会基本制度,而是要以传播机制的改进来实现更好的社会管理,为现存的社会制度服务。这就是说,经验学派的研究体制采取的是一种行政导向。
作为传播学的发源地和世界上传播研究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其传播学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美国的传播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例如,过分看重实证的定量研究,其实,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其中变量复杂多变,单靠实证的数字与材料是不可能得出全面的结论的;而且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对自身有所影响,所谓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另外,美国的传播研究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其研究经常是为某个机构服务的。由于过度讲求实用价值,因而对一些有关社会责任的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
范式概述
范式代表着一学科内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所普遍遵守的共同信念和基本准则。它对于解决各种
具体问题起到定向作用。当范式发生改变时,科学家借以观察世界的整个概念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库恩把放弃旧范式,接受新范式比喻为心理学上的格式塔转换,好似摘掉了一付有色眼镜,他们从相同的视觉图像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在自然科学中,相互竞争和对立的范式是不能相容的,例如:只有承认“地心说”错误,才能接受“日心说”正确。然而,在社会科学中,不同的范式对于同一社会现象具有等效的解释力,例如:在解释社会如何运转的问题上,一些学者把之视为是一个不断斗争和冲突的过程,另一些人把它看成是有序、稳定的系统。这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并行不悖的。 具体来看,在传播学中,梅尔文·德弗勒等认为,范式是对社会和心理现实某方面性质的一套基本设想,这些设想其实是公设,不需证明,它们为具体理论提供解释的起点。传播学可采用的范式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所得出的成套设想。其中对于经验学派来说,最重要的有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范式和认识论范式以及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范式。
行为主义范式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1913年由华生创立,主张放弃意识而改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以刺激-反应术语来解释行为,其理论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在行为主义范式的框架下,产生了魔弹论和有限效果理论。早期的魔弹论对应于早期的行为主义,即完全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刺激相同则反应一致。因此,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强大的宣传攻势,只能应声而倒。然而,由于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对于行为所作出的解释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所以在这之后,新行为主义者不再完全忽视有机体内部的过程,并开始强调对刺激与反应之间中间变量(S-O-R)的研究。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在20世纪40、50年代,又产生了一批新行为主义受众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有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与社会关系论。这些理论认为,受众由于受到先天才赋、后天环境、所属群体和社会关系等一系列中间变量的影响,因此他们对于媒介所发出的信息不会照单全收,而是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效果理论方面,由于存在各种中间因素,魔弹论受到质疑,转而被有限效果理论所取代。尽管这些理论有进步之处,但新行为主义的受众理论和有限效果论仍然局限于刺激-反应模式的框架之下。在研究取向上,传播依旧被看成是一个劝服的过程,受众虽不再是中弹即倒的靶子,但仍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认识论范式
20世纪50年代,认识心理学向当时所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挑战。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环境而排斥内部因素的立场相反,认知心理学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目的是要解释作为主体的人是怎样进行信息加工的。因此,认识论范式有效突显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能动性。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受众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大众传播内容积极的解读者,以受众为中心的各种理论呼之欲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它强调的是个人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媒介内容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这个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路也不再是企图寻找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探求媒介对于受众在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议程设置就是效果理论这一转向的代表。正如赛弗林在《传播理论》中所述,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议程设置的理论假设考察人们对哪些特定议题赋予显著性或重要性以及这种议题的显著性又是怎样获得的。因此两者之间的联系不言自明。
总的来说,在传播学中,行为主义范式已日渐式微,认识论范式有取而代之之势。两种范式都衍生了一批传播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的、现实的情况。但不足之处在于,这类范式对传播现象只能提供微观个体层面的解释,而对于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宏观层面的问题,则需要有其它的范式来作为解释的起点。
功能主义范式
功能主义在20世纪40-60年代的社会学理论观点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并对其它社会科学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和默顿。其中,默顿对功能主义理论的研究强调经验实在性,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他对传播学采用功能主义范式的影响更为直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称:在当时的美国,存在所谓的“帕森斯-默顿-拉扎斯菲尔德”的三角联盟,他们的功能主义取向和经验研究的程式,共同构筑了美国社会学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导范式。
功能主义学者对社会现实作出了这样一套假设,他们把社会类比成有机物,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每个部分都在一定的系统中承担相应的功能。当社会各个部分所承担的功能都正常发挥时,社会就能维持稳定并和谐运转。大众媒介被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必须履行一系列的功能从而为社会的正常运行作出贡献,并且,大众媒介所执行的这部分功能对于社会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帕克最早描绘了传播的两种典型功能即:指称和表达的功能,拉斯韦尔提出了大众媒介的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递功能,赖特补充了娱乐的功能,默顿则提出了显功能、隐功能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概念并和拉扎斯菲尔德一同提出了媒介的授予地位功能、重申社会准则功能以及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功能主义范式的出现与美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二战后,美国的社会运动接踵而至,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这其中有妇女、黑人、少数民族争取民权的运动,女权运动,国家卷入朝鲜战争和越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战运动等等。社会动荡不安使得人们对周围环境认知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而此时,大众媒介便充当了权威消息来源,在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同时,对舒缓和解决社会矛盾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效果研究渐渐走出了微观层面,并促使研究者更多地去思考大众媒介与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正是由于受到功能主义这个“预存立场”的影响,从而认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在社会系统的维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功能主义范式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是社会结构的派生现象,因此,一种特定形式的重复性活动对于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平衡将起到重大的作用。这种“结构优于行动”的思维模式使得经验学派在整体上是维护现行体制而不是对其有所触动,进而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
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三功能和“社会传播”概念,确定传播过程和学科研究领域,实践“内容分析法”。代表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确立倡导“实地调查法”。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霍夫兰: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他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代表作《大众传播试验》
施拉姆: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鼻祖。创建学科,出版第一本教科书,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代表作:《大众传播学》、《传媒的四种理论》
黙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经验学派也包含了几个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黙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是库里(初级群体、镜中我),米德(主我客我、符号互动论或称象征互动论),帕克(社会互动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芝加哥学派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