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一体化最大的代价是试错成本

转型不是赌博,成功转型是门手艺。微妙就在于转型要经历三大阶段,并把握三大阶段转换的节奏。

一个新体系从萌生想法到成熟推广,再到实现数字化,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试错、试对和模式化复制。不经过这三个环节,也许可以偶然取得成功,但为从流程上确保新体系探索“不掉坑”,最好经过这三个环节:试错,试对,模式化复制。

· 试错,主要是验证逻辑可行,方法行得通。

· 试对,主要确认关键动作、推进节奏、费用率上限、正循环周期,从而确认模式成立。

· 模式化复制,主要解决大规模推广、方法迭代、人员裂变和推进速度等问题。

不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层层递进就大模式推动转型,特别是一些数字化“一把手工程”,上来就搞数字化基础建设,大规模投入,无异于赌博。

因为有试错,即使真错了,损失也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继续试;一旦完成试错、试对,找到模式,就可以大规模复制。

试错的成本可控,赌博式推进失败的成本巨大。

数字化只是战略方向,只有战术对了才能大规模推进。怎么找到合适的战术路径?当然只能靠试错。前无古人的事,只有试才知道是否合适。

bC一体化最大的代价是试错成本-传播蛙

01

试错:验证逻辑与方法可行

任何一个创新事物的落地,都要经过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验证。

认识论可以解决思想问题、观点问题、逻辑问题。对于数字化这类影响企业未来转型的问题,认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高层下决心。方法、技巧则是基层操作团队要解决的落地动作问题。方法论的使用体现了高层与基层的结合。

从方法到方法论,从方法论再到方法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逻辑上体现为归纳与演绎。其中方法是具体动作,方法论是规律。

试错要关注以下内容:一是高层的方向感;二是试错团队与试错市场;三是 KPI 和费用约束;四是成功的战术决定战略;五是发现最佳营销实践;六是试错成功的标准。

1. 方向感问题

数字化转型目前没有行业标杆。如果有行业标杆,说明转型已经落后了。

所以对于高层来说,两个问题很重要:一是转型的方向感,二是逻辑上的自圆其说。方向感不是方向,而是对方向的感觉。比如,数字化的重要性,数字化的两大模式(私域流量和“bC 一体化”)之争,哪一种是未来的方向?

目前,社会整体上推崇私域流量模式(F2C 模式),但 F2C 模式真的能够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吗?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F2C 模式就是那只“小兔”。“将军”赶路的目的是“打胜仗 ”, F2B2b2C 模式就是帮助“将军”取得“胜仗”的关键。

试错不是明知有错也要试,而是先要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然后试试相关方法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

不过当相关方法在现实中行不通,说明有可能逻辑是错的,要放弃;也有可能虽然逻辑上是正确的,但方法有问题,要换个方法继续试错。

2. 试错团队与试错市场

试错团队的选择,以及验证市场的选择,是战术上的关键问题。试错团队的负责人肩负重大使命。

试错是摸着石头过河,搞不好就掉河里了。因此,企业要选择“会摸石头”的人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反复试探、不行就往后退的过程。这不是普通基层员工和普通管理者能做的事。

对试错负责人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对转型的思想认识足够。少数人是可以被道理说服的,多数人是需要用事实征服的。试错负责人就是那些更少的能够“自通”的人。

(2)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而不是被强人所难式的接受任务。

(3)有想法、有办法,特别是应变能力强。

试错无常道,最怕一根筋。找到符合试错条件的负责人比较难,一旦找到,试错就成功了一半。

强人所难的转型有下列常见现象:让负责人试错,负责人会用结果证明“转型确实不对”。因为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转型,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会用失败证明“转型是错的”。因为试错本身是免责的,成功了要奖励,失败了无责任。

除了试错团队负责人的选择外,企业还面临团队成员选择的问题。团队一般有三种形式:传统团队;全新团队;传统团队 + 新补充团队。传统团队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固化在了深度分销的体系中,把转型作为“副业”,有精力就做,没精力就放弃。但也有个别传统体系中的人非常愿意探索新模式,且成功率很高。

“传统团队 + 新补充团队”模式的优势有三点:一是传统团队参与,可以动员渠道资源;二是新成员无固化思维,不存在转型之说,而是一步到位;三是在未来的模式化复制时,他们是传播模式到其他市场的“种子”。

试错市场的选择,首要要求是用户配合度高,选择的可以是好市场,也可以是差市场,各有利弊。

用好市场试错,标杆效应会更明显。但在好市场,哪怕试错成功,也会有人质疑相关方法是否具备普遍的推广意义。

用差市场试错,渠道动员能力可能差一点,但只要试错成功,对在好市场的推广就是动力。在有些差市场试错成功,企业甚至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

试错市场是否是好市场不是关键,关键是用户配合度要高,没有存量包袱。企业不能指望所有用户的配合度都高,但早期一定有一些配合度高的用户。用户不配合的原因很多,但只要有效果,大多数用户会从不配合转向配合。

3.KPI 与费用约束问题

转型市场有两套 KPI,一是传统业务KPI,二是新业务 KPI。试错如果成功,新业务的 KPI 一般是给传统业务的 KPI 加分的。如果投入较多精力保证传统 KPI 达标,就会降低试错的投入。而且在转型初期,新业务的 KPI可能无法达标。因此,一定要让试错团队没有 KPI 的压力,无论是传统业务KPI,还是新业务 KPI,都没有压力。

转型需要费用,而且费用很难提前测算。这是一道难题,如果由高层把握费用,落地反应可能慢半拍,甚至慢一拍。如果由基层把握费用,又容易出现乱花钱的现象,让费用严重超标。我的观点是:细节上信任基层,但总体上由高层把握。

4. 成功的战术决定战略

在战略形成阶段,战术决定战略;在战略执行阶段,战略决定战术。这是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定位论的提出者特劳特和里斯在《营销革命》一书中也曾提出“成功的战术决定战略”“战略是成功战术的一致化”。

上述观点特别适合处于转型阶段的企业。战略是一定要落地的,或者说,没法落地的都不能称之为战略。转型阶段的试错,看似是战术,其实是能够决定战略的战术动作。

bC一体化最大的代价是试错成本-传播蛙

特劳特和里斯在《营销革命》中强调,至少需要一名副总裁级人员深入一线。一是因为视角不同,战略本身是一种思考视角。二是高层有能力随时调动资源,随时加大投入或及时改变试错的方向。试错要以变应变,又要目标坚定。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高层来把握。

5. 发现最佳营销实践

有时候,好方法是无意间发现的。在试错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一定会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最佳营销实践。试错成功是由一系列最佳营销实践构成的。人们想形成最佳营销实践的概念,需要一定的高度、视野,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从方法层面上升到方法论层面。

6. 试错成功的标准

试错以验证逻辑成立为主要目标,以掌握基本方法作为进入试对阶段的标准。我主张多进行市场试错。比如,三个市场试点只有一个成功,那么,到底试点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试点肯定是成功的。

对于试错的绩效、费用和利润问题,我主张“不计代价,只计成功”。事情做成了,就是成功。代价、利润问题是在试对阶段解决的。我们不能企图在一个阶段解决所有问题。

02

试对,确认模式成立

试错过程已经证明了某战略是对的,为什么还要试对呢?试对是模式化复制的关键一环。试错,可能只是证明模式可以成功,但是否可以大面积推广?

不一定。比如,某一区域的企业用了 20 年扎根区域市场,这种模式就无法复制,因为 20 年的“历史进程”是无法复制的。

试对,就是找到一种可在短期内用相同的方法在不同区域复制的模式。试对基于试错,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四点:一是关键动作,二是推进节奏,三是费用率上限,四是正循环周期。
bC一体化最大的代价是试错成本-传播蛙

(1)关键动作。试错成功,代表过程有错,走过弯路。试对成功,代表不再走弯路,一次就做对。一次做对需要哪些关键动作?这些关键动作未来会成为模式化复制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这是模式化复制的基本条件。在关键动作中,有一些所谓的“操作诀窍”。操作诀窍不一定高深,但一般人往往想不到。操作诀窍与技术诀窍一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推进节奏。节奏是一个特别重要但不为人重视的问题。推进节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推进次序,即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二是阶段划分,对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阶段划分,就能把握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而不同阶段的衔接就是节奏。节奏好,就如同好听的音乐一样令人感到舒服。

(3)费用率上限。市场推广很忌讳“添油战术”,不花够费用,就要花时间,而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在大规模推广中,企业通常会采取“以资源(费用、人力)换时间”的战术,这就涉及费用率上限的问题。而费用率上限是测试出来的,如同烧开水,刚开始不知道烧多长时间为好,为了保证烧开,只好多计划烧水时间。测试次数多了,企业就能够准确编制预算了。

(4)正循环周期。推广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标准是进入正循环。什么是正循环?其标志是投入产出比逐渐接近 1 ∶ 1,此时市场不再是“费用黑洞”。进入正循环的市场,只要费用充足,可能还需要加大投入。如果费用不充足,就可以减少投入或不投入。

03

模式化复制:模式变动作,动作成习惯

模式化复制的前提,一是有模式,二是有复制方式。模式化复制要经过三个过程:熟悉模式;模式变动作;动作成习惯。

bC一体化最大的代价是试错成本-传播蛙

(1)熟悉模式。熟悉模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培训、背诵等。

(2)模式变动作。企业培训很多,但培训效果通常不尽如人意,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企业想把模式变成动作,比较好的方法是孵化模式。有的企业甚至建立了“孵化基地”。“孵化基地”的管理者是“教练”,负责把模式变成动作,并且对其进行巩固。具体过程就是讲、练、纠、重复,然后将流程固定下来。“讲”就是反复讲。“练”就是讲完即练。比如早班班会时讲,

工作时就练。“纠”指晚班班会时进行纠正。如此,讲、练、纠不断重复。

(3)动作成习惯。人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习惯决定的。什么是习惯?不假思考的行为即习惯。模式化复制就是要将动作变成全员的“集体动作”“集体习惯”。集体习惯既有同化作用,也有排异作用,如果不同化,就会发生排异。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习惯是动作固化形成的。因此,企业的培训、训练要直到动作固化为员工的习惯才结束。在模式从书面文字变成员工集体习惯的过程中,一类人的作用很重要,比如,孵化基地的“教练”,他们起到“种子”的作用。

在数字化模式大规模复制的过程中,我提出“传统团队 + 新补充团队”的组合模式,增加了一支队伍。这支新队伍的价值就是使模式产生裂变。每个参与模式化复制的团队,最好有一名全程经历过模式化复制的人参与。有的模式见于纸上的作业流程,部分细节、技巧在人的大脑中。所以,大规模的复制推广一定要有人员的快速裂变过程,这就要求在推广中有一部分特意安排的裂变人员。

04

复制速度与模式壁垒

模式化复制还要解决三个问题:模式迭代;复制速度;模式壁垒。营销模式在技术上很难有壁垒,因此模式的模仿不可避免。营销竞争的竞争力来源于比较竞争力。你会,别人不会,你就有比较竞争力;你会,别人也会,则比较竞争力消失。

1. 模式迭代

深度分销模式 1.0 没有技术壁垒。但是,深度分销经过了七八次进化,每进化一次就增加一层壁垒。现在今麦郎的“四合一”模式是互联网工具与深度分销结合的模式,模仿、复制很困难,甚至有很多学习者直呼“看不懂”。因此,新模式出现后一定会快速迭代。

 

2. 复制速度

渠道资源总是会向居前列的主体集中。比如在数字化模式的前期推广中,厂家是主力,经销商是看客。这是正常的。但是只要模式推广成功,经销商看到了效果,就变成了经销商是主力,厂家是后台管理者。当数字化模式确立以后,早期的快速推广很重要。早期推广成功,渠道资源便会快速向厂家集中。

怎样才能做到早期快速推广呢?就是采用两支队伍推广。一支是正常的渠道队伍;另一个是临时团队,当“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时,投入这支临时队伍,可能就改变了战场态势。

在早期的数字化推广中,渠道队伍要做日常工作,且有 KPI 考核。因为一方面队伍几乎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即使其全身心投入,力量也不一定够。临时团队本身对数字化转型很熟练。他们负责启动区域市场,一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二是快速形成内部势能,三是增强区域力量。一定要高效地利用这个临时团队。企业不能局限于局部市场,而要转战多个区域市场,轮番启动市场,加快复制速度。

3. 模式壁垒

数字化模式壁垒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快速复制形成了资源集中。二是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操作诀窍和技术诀窍。这些诀窍在短时间内难以模仿。三是大量的资源投入形成的阻吓作用。因为早期有模式创新红利,模式本身就有竞争优势;后期会用资源加持,资源形成的壁垒虽然难以阻吓头部大品牌,但对很多模仿者有阻吓作用。

作者:刘春雄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